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
张雪林
中共通榆县委学习室 吉林 白城 137200
引言
乡村振兴是关乎城乡均衡发展与国家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而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破解农村生态退化、产业低效、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的关键抓手。当前,农村面临传统农业模式下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功能弱化与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叠加困境,亟需通过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协同,重构乡村发展逻辑。生态农业所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中 “生态宜居”“产业兴旺” 的要求高度契合,二者的协同不仅能重塑乡村产业生态链,更能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一、推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生态农业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生态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在生态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方面,应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利用生态种植的水果制作果汁、果脯,用生态养殖的畜禽生产肉制品、乳制品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耗,还能将农产品转化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促进生态农业的升级。以某生态果园为例,该果园与一家果汁加工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的标准种植水果,企业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果园的水果进行加工。通过这种合作,果园的水果销量大幅增加,收入显著提高,同时也推动了果园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融合也具有巨大潜力。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农耕体验,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宝贵资源。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夯实乡村生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态质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能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如灯光诱捕、色板诱杀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农药使用量显著下降。在施肥方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施肥方案,既保证了作物的生长需求,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1]。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也是关键。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区域,避免过度集中养殖导致污染问题。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发酵床养殖、种养结合等。发酵床养殖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畜禽粪便,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三、强化人才支撑,为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人才是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务之急。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包括生态种植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电商运营等方面。例如,组织农民参加生态种植技术培训班,学习有机蔬菜的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土壤改良措施等。通过培训,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2]。同时,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他们在农业领域的竞争力。吸引和留住各类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也至关重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到农村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包括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设立农业创业扶持基金,为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例如,一些地方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创业指导,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回乡发展生态农业。
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助力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关键。政府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对发展生态农业的企业和农民给予财政补贴,如对采用生态种植、养殖技术的给予生产补贴,对建设生态农业设施的给予建设补贴等。同时,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一些地方对建设沼气池、太阳能路灯等生态环保设施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对农村公路的修建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生态农业企业和农民的负担。对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或优惠。例如,对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免征增值税、所得税等,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带动更多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发展。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为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 [3]。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生态农业企业和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出适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产品,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利率。
结语
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它既守护了乡村的生态本底,又激活了产业发展潜力,更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与人才支撑。这种协同并非孤立推进,而是形成了生态保护促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黄鹤飞 , 郭妮 . 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J]. 现代农业研究 ,2022,28(03):27- 29.
[2] 李娟 .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J]. 财经界 ,2022,(07):52- 54.
[3] 杨萌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策略探析 [J]. 智慧农 业导刊 ,2022,2(01):104-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