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学研一体化对戏剧表导演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

苏静 周晗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1906 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的赫尔曼·施奈德首创“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雏形。其首次提出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旨在解决工程类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成为现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起点。1997 年我国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全国 28 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2011 年,国家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 计划”),旨在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高校与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成为继“211 工程”“985 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由此可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1-3]。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闭门办学造成的教育弊端,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均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

随着戏剧舞台演出市场的繁荣,对戏剧表导演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尤其是能编、能导、能演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戏剧表导演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在舞台上锤炼自己的技能。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成为戏剧表导演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4-7]。

一 行业现状及产学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1. 行业的需求倒逼教育模式转型

随着影视工业化进程加速,沉浸式戏剧、数字演艺等新业态的兴起,传统学院派培养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已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实践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表演艺术需要平衡技法训练与艺术感知力培养,产业的真实项目可提供情境化教学场域。戏剧表演的即时性与剧场创作的集体性,决定了“干中学”的重要性。

二 产学研融合的发展现状

1. 行业联动与产学研协同

中央戏剧学院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高级学府,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其项目制工作室以“教学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行业合作与科研创新,形成一套高效的人才孵化与艺术创作机制。譬如与行业技术方共建“中国智造演艺影视科技联合实验室”,研发半自动化舞台地胶卷绕设备等“黑科技”,成立项目制工作室,实现产研结合与成果转化,为戏剧影视行业输送大量兼具技艺与创新的专业人才。

2. 建立双轨制课程体系

双轨制课程体系主要指融合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本土与国际等多维能力的培养模式,旨在解决传统教育中“学用脱节”的问题。基础课程(斯坦尼体系训练) + 产业模块(影视表演特训、演出项目管理)同步推进。比如中央戏剧学院要求学生四年参与2-3 部大戏制作,积累经验,实现“课堂即剧场”。而上海戏剧学院则实行“1+1+X”模式(理论 + 实践 + 多模块选修),强化职业化细分,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缩短职业适应周期。

沉浸式教学工场与数字技术赋能

拓展戏剧与人工智能、虚拟制作的课程融合。中国戏曲学院 XR 实验室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建立表演数据库,虚拟排练系统缩短创作周期50% ;南京艺术学院与德基美术馆合作“剧场博物馆”项目,学生在真实展览空间进行环境戏剧创作,形成“策展 - 编剧 - 表演 - 运营”全链条实践。

4. 生态化协同网络构建

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区域性职教联盟通过共享设备库、IP 池、双师型人才库等资源,解决中西部资源错配问题。李梅委员提出建设“戏剧小镇”,整合戏曲教育、非遗活化与文旅产业,形成舞美、服装等产业链集聚效应。

三、现存矛盾与解决路径

1. 价值取向的平衡难题

学术追求与商业回报的冲突需通过伦理审查机制进行调和。例如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ADA)设立产业合作伦理标准,而浙江戏曲产教联盟通过艺术委员会评估项目艺术性与市场潜力。

2. 资源匹配与制度限制

中西部产学研资源分布不均。需加强跨区域协作,搭建区域性演艺教育联盟(如长三角戏剧教育共同体),建立共享道具库、剧目 IP 池、双师型人才库。

3. 学制僵化

三年制高职难以支撑深度项目参与,需向本科硕士延伸,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4. 评价机制滞后

传统学分制已无法衡量在剧目创作中的贡献度,建议重构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倾向,引入过程性评价:创作日志、排练影像分析。行业专家参与的360 度评估。

5. 技术应用与人文传承的融合挑战

数字技术可能削弱传统表演的“在场性”,需探索平衡路径。例如中国戏曲学院“数字皮影戏剧工坊”将非遗技艺与虚拟现实结合,既保留文化内核又拓展表现形式。

四 未来发展趋势

1. 技术赋能表演范式革新

AI 剧本分析辅助角色塑造,元宇宙剧场重构观演关系。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元宇宙数字影像实验室”已实现虚拟拍摄与实时交互。

2. 生态闭环与跨界融合

产学研生态闭环与跨界融合,正成为驱动戏剧影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其本质是通过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转化—市场反哺”的可持续循环系统。构建“教学剧院—制作公司—经纪机构”闭环。

3. 全球化与本地化协同

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戏剧学院推行“从课堂到百老汇”直通车计划,学生参与外百老汇剧目可兑换学分,实现艺术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直接对接。德国“双元制”教育,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技术人才,如德国埃森造型艺术学院与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合作项目,通过“智慧校园”和产业学院共建,推动艺术教育的数字化。

产学研一体化从单一校企合作演变为多元协同的生态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弥合教育与产业的鸿沟,构建“艺术为核、科技为翼、产业为用”的生态系统。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优秀的戏剧表导演人才。未来可进一步融合数字技术、优化政策环境,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创新格局,为全球戏剧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柳友荣 , 项桂娥 , 王剑程 .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5):64-68.

[2] 段文凤 , 陈昌禄 , 罗爱忠 , 等 .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及推进途径的思考 [J]. 高教学刊 ,2018(3):69-70,73.

[3] 蔡裕扬 . 高校大学生“ 双创” 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J]. 才智 ,2023,(31):153-156.

[4] 甄珈莹 . 戏剧影视表演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J]. 艺术评鉴 ,2023,(16):116-121.

作者简介:苏静(196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形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