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作者

徐依阳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形式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在此背景下,协同育人理念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议题和指导思想。协同育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协同育人,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大学生党员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疫情之后,随着经济下行,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未来,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

一、协同育人模式与大学生就业的辩证关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心。就业问题涉及到高校工作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理论课课程学习、大学生就业需要与市场人才需求等。全面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探寻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协同育人模式与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协同育人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协同育人模式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而且,协同育人往往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情况也会对协同育人模式产生反作用。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成效会增强协同育人模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协同育人的发展和完善。而如果大学生就业成效不佳,则可能引发对协同育人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也能为协同育人模式提供调整和优化的依据,使其不断与时俱进。

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考察,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矛盾问题。首先是大学生毕业人数与相对有限的优质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能满足大学生期望和专业匹配度高的优质岗位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其次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场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第三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少大学生期望高薪资、高福利,但实际就业市场中难以完全满足这些期望。第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教育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新兴行业的需求,导致大学生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对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相关的矛盾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具体的考察,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一是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部分大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而市场对这些能力的要求较高,导致供需不匹配。二是职业规划不清晰,很多大学生对职业方向没有明确认知,盲目跟风或犹豫不决,影响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三是就业观念偏差,如一味追求高工资、大城市等,对基层或新兴岗位缺乏兴趣,造成就业选择面较窄。四是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实习、实践经历,在求职中处于劣势。五是竞争压力大,由于毕业生数量庞大,同岗位竞争激烈,难以突出自身优势。六是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有限,可能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这一系列具体问题,并不是孤立的情况,而是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将问题逐一攻克。这其中,对大学生党员思想认识、党性修养以及对应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强调,有利于树立典范,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契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既要正确处理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也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攻克大学生就业难题。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协同育人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基础之上。

二、协同育人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为

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

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中学校单一主体模式的局限性,将社会各界力量汇聚起来,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协同育人模式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本质上高度契合,因此,探索协同育人模式,不仅有助于深化协同育人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的指导。

协同育人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具体的工作实践,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就业面试和实际工作中都极为重要,能使大学生更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展现出更强的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此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项目和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责任心等职业素养,使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

其次,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做出更好的职业规划。在传统模式下,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的接触和了解,造成职业规划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而协同育人模式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接触行业和职业的新平台,通过与不同社会主体的协同合作,大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需求,对职业发展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在就业选择时更加理性和精准,避免盲目就业导致频繁跳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路径。另外,协同育人模式还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党性修养以及对应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可参照的职业规划优秀范型。

第三,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资源的拓展。协同育人模式为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包括实习机会、就业信息、人脉关系等。学校与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良性合作,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而且往往还能直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或推荐机会,大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积累的人脉也可能为他们牵线搭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资源的拓展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实用的教育培养,协同育人模式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本质上高度契合。借助于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和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新格局,进而更好的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协同育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3,(10):91-93.

[2]李红兰.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3):144-145.

[3]林芳,刘子奋.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7,(01):63-66.

[4]谈志娟.协同育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20,(22):88-89+176.

[5]唐振新.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0):78-79.

作者简介:徐依阳(1990-),女,江苏徐州人,理学硕士,南京林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协同育人格局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研究2019SJB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