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兴山县“烟薯间作”模式初步探讨

作者

廖胜平 杜志强

宜昌市烟草公司兴山营销部

摘要:兴山县烟叶与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烟叶是当地农户的经济支柱,甘薯则为养殖业提供鲜饲料。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成为焦点。本论文基于实践与理论,探讨兴山县“烟薯间作”模式,旨在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结合,为兴山县及类似地区提供种植借鉴,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合理种植;烟薯间作;增产增收;土壤肥力

兴山县,位于鄂西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和土地资源,特别是其黄棕壤、黄砂土、紫色土等土壤类型,多呈酸性或微酸性,为烟叶和甘薯等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土壤环境。为响应《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2030年)》,兴山县宜昌市烟草公司兴山营销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并推广“烟薯间作”模式。,旨在推动高标准农田的绿色高效发展,为农田的良性运行注入新的活力

1 “烟薯间作”模式显著特点

1.1 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在兴山县南阳镇龙门河村,2022年实地测算显示,“烟薯间作”模式下,烟叶亩产117.6-127.6公斤,甘薯亩产高达1311.5公斤。与传统单一种植相比,亩产值增收2098.4元,显著提高了农户收益。

1.2 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兴山县烟叶主要种植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区域,与高山辣椒、番茄等存在种植结构矛盾。“烟薯间作”模式实现了烟叶与甘薯的轮作种植,缓解了种植结构矛盾,促进农业生态平衡。

1.3 土壤地力的有效改善。烟叶的连作往往会导致土壤地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烟薯间作”模式中甘薯根系抑制烟叶残留根系中有害菌落,减轻烟叶病害;烟叶肥料同时滋养甘薯,实现“一肥两用”,促进甘薯高产优质。

1.4 土壤肥力的持续增加。“烟薯间作”模式对土壤肥力的提升也具有显著效果。甘薯根系发达,疏松土壤,增强通气性和透水性。甘薯释放有机物质与土壤矿物质结合,提高土壤团聚体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此外,还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2. 兴山县“烟薯间作”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烟叶:品种云烟87。肥料:底肥选用10-10-20复合肥(烟草专用),农业用硫酸钾肥(水溶性氧化钾≥50%),过磷酸钙(有效磷≥12%);追肥选用农用硝酸钾肥(13.5-0-44.5)。薄膜:选用2.2米宽标准白膜,规格:0.005*2200mm;0.9米黑白膜,规格0.010*900mm。

甘薯:品种选用我县常年自留甘薯。肥料:底肥选用15-15-15复合肥,追肥选用尿素。

2.2试验方法

2.2.1试验条件

试验地点一:位于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海拔1268米;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便利,沙壤土,中等肥力,烟薯间作面积490亩。

实验地点二:位于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海拔1268米;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便利,沙壤土,中等肥力,烟薯垄上扦插红薯面积10亩。

试验地点三:位于榛子乡和平村四组,海拔1290米,地势平坦、开阔、排水较方便,黄壤土,中等肥力,烟薯间作面积10亩。

2.3栽培模式

地块等行起垄,垄高20-30cm,垄底宽35cm,沟行(操作行)宽60cm。双行凹形覆膜,用2.2米宽白膜按照1垄1沟行1垄为1组覆膜,后空出1沟行不覆膜。即2垄1沟覆膜,空1沟行,再2垄1沟覆膜,如此重复。

烟苗株距55cm,甘薯苗间距55cm,甘薯苗栽于覆膜的操作行正中间,且1株甘薯苗与两边垄上的烟苗保持平行,每亩种植红薯500株,烟苗1000株。

2.4 栽培要点

2.4.1深耕整地:4月18日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进行旋耕整平,撒施底肥,调整起垄机70cm宽后,开始起垄,撒施底肥,底肥选用复合肥10-10-20每亩80kg,农业用硫酸钾肥每亩10kg,过磷酸钙每亩25kg。4月20日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按照此方法进行深耕整地。

2.4.2高垄覆膜:4月19日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高垄覆膜,垄宽60cm,垄高20-25cm;覆膜前预种薯行内每亩施15-15-15复合肥50kg做底肥。4月21日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按照此方法进行高垄覆膜。

2.4.3移栽烟苗:5月16日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移栽烟苗,移栽烟苗时施定根水,5月18日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按照此方法进行移栽烟苗。

2.4.4扦插甘薯苗:5月8日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扦插,选择3个芽的甘薯苗斜插移栽,6月10日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按照此方法进行扦插甘薯苗。

2.4.5烟叶追肥:6月16日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烟叶施追肥农用硝酸钾肥每亩10kg。6月18日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按照此方法进行烟叶追肥。

2.4.6甘薯追肥:7月10—12日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甘薯苗每亩追施尿素13.3kg。

2.4.7烟叶采收 :7月25日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开始采收烟叶,7月28日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开始采收烟叶。

2.4.8烟叶烘烤:在烤烟炕房中烘烤,待烟叶回潮后,下炕分级,根据当年的收烟要求精细分级,保管好分级烟叶。

2.4.9甘薯收获:10月下旬-11月上旬2个试验点开始收获甘薯,薯叶可做鲜祠料。

3.试验结果与效益分析

3.1试验结果

3.1.1  10月26日在南阳镇龙门河村二组试验点测产,鲜薯采取随机取样,共取5个点,每个点10平方,测算平均亩产1201.3kg,烟叶亩均产114.6kg。

3.1.2  11月1日在榛子乡和平村四组试验点测产,鲜薯采取随机取样,共取5个点,每个点10平方,测算平均亩产1177.3kg,烟叶亩产128.8kg。

3.2 效益分析

投入:除去种植烟叶必须使用的肥料农药外,“烟薯间作”模式每亩增加投入肥料、甘薯苗、薄膜、人工共计800元。

产出:两试验点鲜薯平均亩产1189.3kg,烟叶平均亩产121.7kg,按照两地当年烟叶均价32.62元/kg,甘薯均价1.4元/kg计算,亩产值达5634.9元,比单种烟叶增收1665元。

4、主要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对兴山县“烟薯间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效益分析验证了其经济效益的优越性。结果显示:“烟薯间作”模式在增加投入肥料、甘薯苗、薄膜、人工等成本共计800元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农民带来865元的纯收益。该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还能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土壤地力、增加土壤肥力以及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了烟草和甘薯的共赢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该模式值得在兴山县乃至相似生态条件的地区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可以进一步发挥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徐志强;刘化冰;张晓兵;赵燕平;钟永健;顾超;李峥;不同烤烟品种成熟期氮代谢及次生代谢差异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2年36期

【2】顾勇;谢云波;不同种植模式下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动态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年04期

【3】邱秀丽.烤烟套种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信息2008,25-28

廖胜平 男 汉族,湖北恩施 1973年1月18日 大专 烟叶二级调制技师   研究方向:烟薯套种,烟粮协同发展;

杜志强,男,汉族   湖北宜昌,1997年6月,大学本科,烟叶分级初级工  研究方向:烟薯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