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何建英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小学 215133
【摘要】4-6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4-6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三所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小学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在阅读兴趣、内容、时间、方法等各方面的现状。调查发现,目前4-6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阅读兴趣浓厚,但仍存在时间偏少、缺乏自律性、缺乏指导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试从思想的转变、平台的创设、兴趣的巩固、方法的指导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解决之道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大辞典》指出:“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
202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拓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阅读不同体裁的作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鉴于这样的阅读质量和数量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上的阅读素材,无疑是很难达成的。为了解这一现状,笔者精心设计问卷并选择苏州市三所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小学进行随机抽样,对数据结果展开对比分析。希望对这一问题有更真实、清晰的认识。
一、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从4至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目的、阅读时间、方法和学校家庭因素等方面设计问卷,以不记名的形式,在苏州市实验小学(局属重点小学)、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区直属小学)和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蠡口第二小学(积分入学)的相应年级随机取样调查400份。最终回收问卷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89份,样本有效率为97.25%。
(二)样本分布情况
本次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中,389名学生中数量分配为苏州市实验小学118名,相城第一实验小学147名,蠡口第二小学124名。调查比例分别为30.33%、31.11%、28.79%。
三个学校抽取了4-6年级的学生,分别是156、121、112,其中四年级占比40.10%,五年级占比31.11%,六年级占比28.79%。此次样本的分布,从学校到年级,都是比较平均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
(三)数据统计
在安排问卷时,分别就课外阅读的兴趣及态度、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六个大类进行全面调查。
1.课外阅读的兴趣及态度
在课外阅读的兴趣调查中,主要设立了四个级别:很喜欢、较喜欢、一般(谈不上)、不喜欢。选择“很喜欢”或“较喜欢”的学生就占了84.83%,可见4-6年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其中蠡口第二小学有28.22%的学生选择了“谈不上”或“不喜欢”,比例为三所学校之最。
在课外阅读的态度调查中,分为必须读、有时间就读(与作业冲突可不读)、无所谓、不该读(浪费时间)四个类别。认为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的学生只占全体样本的17.22%。说明虽然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有的,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阅读自律性不足。在74.29%学生心中,课外阅读的地位甚至没有作业的地位高。
2.课外阅读的目的
课外阅读的目的中,设立了老师要求、提高语文成绩、开拓视野(修身养性)、放松休闲和打发时间五个类别。从调查数据来看,不管是何种性质、何种地域的学校,学生都会将开拓视野、修身养性作为课外阅读的第一目的,反映出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吸收精神营养的黄金期,他们对知识有极大的渴求。
3.课外阅读的内容
阅读的内容,分为六类漫画卡通、休闲故事、文学名著、学科辅导用书、时尚杂志、其他来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漫画卡通、休闲故事符合少年儿童年的心理发展特征,始终是高年级段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但不同学校在课外读物的比例构成上略有不同:在这两类读物的学生中,农村学校比例最大。而对于文学名著,他们却是接触的最少的。
4.平均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
根据实践观察,在阅读时间上划定了几个区域:2小时以上、1-2小时、0.5-1小时、0.5小时以内、几乎没有开展具体调查。从数据可以看出:三所学校课外阅读的时间分布大体相似,主要都集中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少部分人能做到读1—2小时,能读两小时以上的少之又少,甚至还有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5.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习惯、能力和效果。设置了精读并做读书笔记、略读、浏览、综合运用四种阅读方法开展调查。从结果来看,4-6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和方法的情况并不乐观。能做到精读的只有少数,大部分学生局限于大致浏览。
6.课外阅读的环境
这里所指的阅读环境,重点指家长的阅读情况和学校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情况。从家长经常看书、有时看一会儿、从来不看、不知道四个选项中可以看出:家庭和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方面还有很大欠缺。父母经常看书的家庭并不多,甚至有部分从来不看。
而学校对阅读活动的组织,从经常有,到偶尔有,到从来没有,平均比例依次为29.05%、51.93%和29.21%。学校总体来看,也是偶尔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经常性的开展活动还不是很明显。
二、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解决之道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学生不仅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还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忧的是阅读自律性不够,阅读时间偏少,没有良好地阅读习惯,缺乏阅读策略。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升学、考试依旧是课外阅读的指挥棒、教师对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导以及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导致的。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以期为探索课外阅读的教学贡献一份力。
(一)转变思想,正视价值
宏观上说,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课外阅读不是为了试卷上的几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当意识到和感受到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由他负责,学校正在培养的人的理智、健康和幸福,都取决于他的教师素养和他思想的完美性。”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发展考虑,在思想根源上先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创设平台,营造氛围
1.有计划地组织各类相关活动
首先,学校可以以年级为单位举办读书节活动,并将之制度化,形成惯例。比如每学期设定阅读节,开展写作、演讲、辩论、手抄报等一系列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竞争和交流中领略课外阅读的魅力。
其次,让每节课成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前留出3-5分钟的时间作为演讲时间,结合学校每周五中午的半小时午读时间,每天3-5位,依次上台。可以是介绍一部好书,可以是对一篇文章的见解、感悟,甚至可以是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最后教师再适当评价,打出分数进行量化。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口才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也起到了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作用。
2.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上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为充分利用这种隐形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开辟一块“书海净地”,放上书报架和书报以供学生闲暇时翻阅。也可在教室的墙上贴上学生们认为的优秀阅读素材或者读后感等。总之,这种环境的熏陶也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一定有益的作用。
(三)巩固兴趣,培养自律
4-6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才是长久之计。
微观上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巧设悬念,使兴趣由课堂向课后延伸
每节课下课前五分钟,教师可给学生们讲“连载”的故事,前提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故事可以取材于情节性强的中外名著或者教师认为值得一读的时尚小说。这样一来,学生们要想每天都能听到精彩的故事,只有认真上好每节课。这种每节课都留下悬念的做法除了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延伸作用。好奇心强的学生会按捺不住,拿来原著提前一睹为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阅读大量高品质的读物,产生阅读的自主性并渐渐爱上课外阅读。
2.丰富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在教育中,评价机制正是能给学生这种动力的最好手段。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行的方法。比如建立课外阅读情况一览表,经由家长签字生效。再结合平时的阅读笔记、读后感等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每位学生每月的课外阅读质、量情况进行星级评价,评出当月的“阅读之星”。学期末时结合每日演讲的情况,评出本学期的“阅读小状元”。并适当奖励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在班级形成良性竞争,调动每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加强指导,读思结合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在关键、必要的时刻做一盏明灯、一张地图。目前教师应该做到的阅读指导包括:
1.制定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制定阅读计划的重要性。学生在制定阅读计划时,教师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与课内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欣赏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给学生提出建议。计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了这个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目、阅读目标、进度、方法、时间和检查方式。
2.介绍阅读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读物,阅读方法有泛读、通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所有的方法都敌不过“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八个字。课外阅读不仅是聆听一个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品味故事背后的语言、感受故事背后的作者,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内所学的方法实践运用于课外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证明。学校、家庭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态度,推荐符合学生年龄段的阅读书目,教授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健全的人格、坚韧的意志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
[2]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辑(五卷本)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8.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6.
[4]杜草甬,商金林.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260.
作者介绍:
何建英,女。1976.10,江苏苏州,汉族,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
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语文课程建设、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