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研究

作者

李娟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光明路小学 山东枣庄 27710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和教育教学进行结合,带动学生高效展开学习[1]。信息技术教学能将抽象的知识进行整合,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开教学,带领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各种信息符号,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计划安排,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堂内容进行整合,带领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易于接受的信息,促使学生加强知识学习思考,促使学生的知识学习综合效率提高。

一、感染学生情绪,引入课文学习

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对事物有着良好的好奇心,喜欢丰富明快的色彩,以及有趣鲜活的动物形象[2]。小学语文教师在沉浸式阅读训练中,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有关的画面,感染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使学生沉浸在画面中完成沉浸式阅读,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运用了第一学段小学生喜欢的颜色与元素,如课文中可爱的动物插图、小学生形象等。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有趣元素,或者是收集相关的素材,按照课文的内容制作出 PPT,在阅读训练中进行展示,使阅读突破文字的限制,以更加生动、活泼、立体的画面展示出来,运用画面感染学生,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中。比如在《一株紫丁香》的阅读训练中,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运用课文中的插画及网络中搜集到的教学素材等,专门制作阅读图片,按照文章的段落,分别制作在小院种植紫丁香的图片、绿色枝叶长至窗口的图片、绿叶唱歌图片及花儿笑脸图片、夜晚图片等,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带领学生理清课文的主线,使学生跟随丁香花的成长,感受到课文中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与关爱,完成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深化阅读理解

对于第一学段学生而言,部分课文阅读理解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因为超出了他们认知范围 [3]。针对此种情况,应当注重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整合,依托信息技术来创设特定教学情景,将学生带入其中,使之仿佛走入课文,或者成为课文中人物,从人物视角出发来阅读课文,如此能够促进学生情景交融,在相对真实的阅读体验中,深入理解课文 [4]。例如《要下雨了》一课的教学,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创设下雨天情景,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因为学生都有相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使他们产生熟悉感,被课堂所吸引。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展示下雨前天空阴沉、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等现象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关于下雨天的经历,比如淋雨、救助小动物等等,调动课堂氛围。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要下雨了》课文阅读,联系生活经历,尝试想象和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与解析,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三、善用信息技术,培养阅读能力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小学阶段的阅读环节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学要在教育理念的需要下对第一学段的语文阅读环节提高重视程度,并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为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提供帮助,并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等内容的综合水平 [5]。当教师在开展阅读环节工作时,可以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还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为学生创建阅读环节的交流平台,将学生们对阅读方式与技巧等因素进行充分的探讨,在这个环节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有利于稳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介绍课文中存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通篇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将图片与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图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图片的具体情况展开详细的描述,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对产生这些奇怪现象的原因进行讨论,在这个环节中能够有效反馈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最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让其他学生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环节中对文章主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将信息技术与阅读环节进行充分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技巧。

四、融入微课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背景下,小学课程教学也诞生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中微课教学法、数字化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都是各阶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发挥着教学便捷、课堂互动良好的教育教学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使用微课教学法,带领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整理成数字文件,带领学生展开学习。微课教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师要用微课教学进行课堂内容补充,带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庞大资源库展开探究,并结合文字知识、图像等综合利用,不断丰富教学课件中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感官感受,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产生多元的知识思考 [6]。例如学生在学习《春夏秋冬》一文时,四时的景色各有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背景,伴随学生课文朗诵的步伐,融入四季中的各种景物,带领学生能够感受到阳春三月的柳树发芽、炎炎夏日的干燥、秋高气爽的庄稼收割、雪花飞舞的冬日,让学生通过图片、声音与影像的结合,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独特风光,让他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景象美,引导学生能用发现的眼睛探索自然的优美风光,欣赏自然风光之美,加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

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在阅读训练中很难沉浸下去。在信息技术普及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阅读训练教学,不仅仅要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还需将阅读训练落在实处,灵活组合应用多媒体与阅读教学策略,构建沉浸式阅读训练模式,以突破小学生文字阅读的局限,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动性、立体性与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朱洁如 , 毛成 .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的区域化建构与实施 [J]. 语文建设 , 2025, (08): 52-55. 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5.08.022.

[2] 王华.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靶心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J]. 华夏教师, 2025, (02): 77-79. DOI:10.16704/j.cnki.hxjs.2025.02.041.

[3] 陈瑞玲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策略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4, (21): 152-154.

[4] 柯丽英 . 发展想象,启迪思维,让阅读成为“悦”读——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想象文本教学例谈 [J]. 亚太教育 , 2022,(22): 108-111.

[5] 黄文明 , 张惠兰 . 研学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以第一学段研学旅行汇报课《我心中的海洋梦》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1, 22 (07): 106-108.

[6] 许海英 . 基于新教材课文文体分析的聋校阅读教学思考—以第一学段为例 [J]. 中国特殊教育 , 2020, (07):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