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朱嘉敏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第二小学
【摘要】学生学习的高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预设和开展,对于语文,这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更是如此。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为此,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的探究提出了:一要关注儿童兴趣,通过设疑激趣、在动中学和链接生活,明确语文的趣味性和生活情境性。二要培养语文思维,通过在阅读训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语言表达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批判点评中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乐的舞台,实现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与作者、与语言文字的对话,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兴趣 思维 策略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的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部编版小学语文的课文是多元的,语文课程应远大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学生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求真、创新、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发展个性和健全人格。
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程教学实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一、关注儿童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保有求知的欲望十分必要,它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在儿童学业之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一年级拼音教学为例。一年级的孩子智力发展速度非常快,是孩子智力发展非常旺盛的一个时期。初上小学,思维还处于幼儿思维,更形象、具体,而理解能力和专注力比较差,但同时他们好奇多问,喜爱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的特性,形象有趣地进行拼音教学。
(1)设疑激趣
在拼音元素的教学中,教师充分使用拼音情境图,通过“拼音捉迷藏”,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完整地表达所发现的拼音字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借助图画,利用“形”让学生迅速学会区分字形相近的拼音,找到规律或口诀。如:“p”像数字9,“b”像数字6。在此过程中避免机械操作,学生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拼音的兴趣。
(2)在动中学
一年级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只有5到10分钟。结合一年级儿童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将活动穿插于课堂间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课堂的效果。如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自编手指操、顺口溜、儿歌等强化识记。如:学习拼音“e”,学生通过观察编造了许多口诀:美丽白鹅eee、白鹅倒影eee、扁扁嘴巴eee、水中白鹅eee等等。还可以多设置游戏环节,如:摘苹果、敲金蛋、我做你猜、听歌做动作等等,旨在多读多拼,帮助学生巩固读音,不要求理解和背诵。
(3)链接生活
要落实以核心素养为灵魂的新课程,需要教师超越“教书”,走向“育人”,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语文学习应生活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在强化音节拼读、认写时,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及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将拼音与具体人、事、物进行联系,特别是与生活秩序感产生联系。如学习“z、c、s”中课堂中情境画和儿歌过马路等等,让学生学生活中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收获成长。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探索于研究欲望来自于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前行的“小马达”。教师在教学中以兴趣为导向,设计趣味活动、任务,给与“小马达”前进的燃料,燃料不尽,前行不止,教与学才能持续不断、螺旋上升。
二、培养思维之花
恩格斯: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习是多向的、主动吸收的过程,学习者本身就在思考,而思维的进步在于碰撞、挤压、沉淀。一节有效的课堂不仅有教师的口水,还有思维的浪花。通过聆听不同的声音和想法,经过思考和判断,在课堂上激起思辨的浪花,有效捕捉思辨,允许多角度理解,既能精心铺设也能把握时机,抓住契机对语言文字进行引导和挖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阅读训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习作和阅读是互相成就,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要将阅读训练做到扎实,需注意:一是有导向地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在初读中感受情感基调,概括文本。二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三是学习表达效果:语言的生动性(修辞手法、表达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表达情感等。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训练中提升了文章内部逻辑关系的处理,对语言文字编排、布局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语言表达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语文素养就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是以学生丰富的想象、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场景中捕捉、挖掘素材。如以小练笔、谈一谈等形式有目的引导学生对熟悉的场景进行描述,不断地与学生共同修改、润色、充盈笔下的画面,让“简笔画”一般的生活场景在一次次修改中变成五彩斑斓油画、波澜壮阔的水墨画。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的小练笔为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现在的学生普遍家境良好,与《慈母情深》中作者因钱财而发愁的事件未必能共情,于是教师可以搭建“手脚架”,先说说父母做过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找到素材和案例。这件事情能够印象深刻,必定是有它特殊的地方,帮助学生挖掘事件后面的情感来源和动机,将细小的事件说具体,为情感的铺垫作准备,学生一步步构建了场景的细节,将情感用文字渲染出来,达成目标。在过程中既积累了作文素材,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在评判点评中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要重视教学的正向反馈,在反馈中有效教学。以习作教学为例,以学生的作文为范例,从作文辅导的角度结合批判性思维来寻找可以操作的方法,从文章的立意与选材、议论与抒情的润色、主旨的提升等文章修改的角度进行探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有学生在习作中写到“春姑娘轻轻飘过,把花园的小草、河边的杨柳都吹醒了。”这句话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一说春天的风是温柔的,温柔的风怎么吹醒大地?也有的说春风拂面,它是充满生机的,花草树木感受到了生机便都醒来了。讨论的结果从是这句话的表达是否准确,上升到我们能够怎么样去使用语言文字将春天的奇妙表现出来,学生涌现了更多有趣的想法:春姑娘变成了春妈妈,给大地织上“五彩花衣”......给予学生评判的标准,以激励评价为主,等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避免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操练,使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脱离语言环境,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探索欲。既要循序渐进,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又要联结生活,求趣、求新、求变,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2.
[2] 浅论杜威“儿童兴趣观”及其教学意蕴[J]. 陈银河;程红艳.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
[3] 儿童兴趣发展的教育作为[J]. 胡小桃.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
[4]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J]. 高艳.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兰玉香.吉林教育,2016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探析[J]. 刘希平.考试周刊,2018
[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更开放[J]. 赵嘉明.教育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