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情境命题:提升初中生古诗文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

胡国柱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西路学校 730030

引言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智慧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古诗文教学仍存在诸多困境:不少教师沿用 “串讲翻译 — 背诵默写 —习题训练” 的传统模式,将鲜活的文本拆解为孤立的知识点,导致学生虽能熟记词句,却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更因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脱节,学生普遍缺乏运用古诗文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甚至产生 “学古诗文无用” 的误解。在此背景下,生活化情境命题应运而生,它以学生生活为纽带,搭建古诗文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古诗文的生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提升素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回应了新课程改革中 “核心素养导向” 的要求,也为破解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生活化情境命题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涵界定

生活化情境命题是指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的生活场景,设计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探究任务。这些情境既包含古诗文的文化元素,又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家庭交往、校园活动、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读古诗文、迁移知识、解决问题 [1]。例如,围绕《论语·学而》中 “孝悌” 思想,设计 “家庭聚餐中的礼仪规范” 情境任务,让学生结合文本探讨现代家庭中的孝亲之道。

(二)实践意义

1. 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

传统古诗文教学多侧重字词句翻译和背诵,学生易感到枯燥。生活化情境命题将抽象的古诗文与具体生活场景关联,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现实价值。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创设 “校园农场劳作体验”情境,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体会陶渊明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的归隐情怀,增强学习主动性。

2. 深化文化内涵理解

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跳出文本字面意思,探究古诗文背后的文化精神与当代意义。例如,通过 “社区邻里纠纷调解” 情境解读《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解儒家 “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实现从 “知” 到 “悟” 的转变。

3.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情境中的探究任务往往需要学生结合古诗文知识与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如在 “班级文化墙设计” 情境中,引用《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理念,让学生讨论如何用古诗文元素打造班级精神家园,培养其分析、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生活化情境命题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生活关联点

教师需系统梳理教材中的古诗文,找出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例如,亲情主题的《游子吟》可与 “母亲节感恩行动” 结合,让学生在为母亲准备礼物时,体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的深情;自然观察类的《钱塘湖春行》可与 “校园春季植物观察” 关联,学生在记录花草生长时,感受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的细腻观察;处世智慧类的《论语》可与 “小组合作中的沟通技巧” 对接,引导学生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原则处理团队矛盾。以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为例,文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与学生生活中的 “零花钱管理”“电子产品使用” 密切相关,教师可设计 “我的自律生活计划” 情境任务,让学生引用文中语句制定作息表,并分析 “静”“俭”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创设多元情境,设计阶梯式任务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从简单到复杂的情境任务。基础感知情境可通过角色扮演、实物观察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2]。如学习《核舟记》时,让学生观察校园模型,模仿文中 “罔不因势象形” 的写法描述模型细节;应用迁移情境注重将古诗文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设计 “给班主任提建议” 情境,要求学生借鉴邹忌 “讽谏” 技巧,用委婉方式表达意见;创新探究情境则鼓励结合古诗文进行拓展创作,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创设 “中秋家庭晚会策划” 情境,让学生用诗词改编小品、设计祝福语,体现 “但愿人长久” 的人文情怀。

(三)搭建实践平台,促进能力转化

在校园生活中融入古诗文元素,如运动会入场式要求各班用古诗文设计口号,引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 体现拼搏精神,在班级读书角设置 “古诗文生活应用案例集”,收录学生发现的诗词与生活关联实例;将实践延伸至社会,组织 “社区文化寻访” 活动,让学生在老街巷弄中寻找与古诗文相关的匾额、楹联,解读 “宁静致远” 匾额与《诫子书》的联系并撰写调查报告;推动家庭互动参与,布置 “亲子古诗文对话”任务,如学完《陈太丘与友期》后,让学生与家长讨论 “现代社会的诚信准则”,记录交流过程并反思,通过多维度平台促进学生将古诗文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实践案例分析

在九年级《桃花源记》教学中,教师发现文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理想环境与学生对校园闲置角落的改造需求契合,设计如下情境任务:小组合作时用 “缘溪行”“豁然开朗” 等词句描述待改造区域现状;方案设计环节引用文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理念,规划包含阅读区、绿植区的 “校园桃花源”;成果展示阶段用文言文仿写《新校园记》,阐述设计思路。学生在改造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还学会了用古诗文表达创意,提升了团队协作与工程规划能力。

结语

生活化情境命题捣毁了古诗文教学与生活的壁垒,借助“情境搭建—深入钻研—实践运用”的轨迹,让学生在体验古诗文迷人魅力的时刻,增强应对实际问题的本领,教师得精准领会文本内涵跟生活的联系,策划呈阶梯状的实践任务项目,令古诗文切实充当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补给,往后可再拓展数字化的情境,像利用 VR 重现诗词的场景,扩充情境的沉浸维度,激发初中生古诗文素养跟综合能力协同拓展全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萌花 . 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践探索 [J]. 考试周刊 , 2023(25):27-31.

[2] 魏吉 . 指向阅读素养的古诗文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索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24(38):57-60.

本文 2025 年度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教师“个人课题”《 古诗文生活化情境命题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LZ[2025]GR0243) 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