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预防策略

作者

亢敏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中医蒙医医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400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14呼吸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96.67%)与对照组患者(2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

结论: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关系

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

目前,胃癌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在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近15年里有所下降,但绝对值有所攀升,位于近端胃癌的发病率仍在继续升高。现在人们普遍承认近端胃癌或贲门癌不同于远端胃癌或非贲门癌,其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病因学上公认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因子。慢性胃炎是局限于胃粘膜层的炎症,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病变分布不均匀,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存在,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慢性胃炎病人中H.pylori的检出率在54%~100%之间,多数在70%以上。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检出率更高,阳性率在90%以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H.pylori感染率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儿童H.pylori感染率较低,成年人群H.pylori感染率在50%.60%,而发展中国家70%.80%以上为儿童感染,我国H.pylori感染率在41.4%~83.1%之间,初期表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层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有胃粘膜上皮细胞变性,严重者胃小凹内可见微脓肿,而后可发展为慢性胃炎,出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如感染持续存在,可出现胃粘膜层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IN,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近年来,胃癌在不同部位的发生趋势产生了变化:贲门癌即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国外近端胃癌的发生率以7.3%的速度上升,而远端胃癌发病率降低,有关胃癌发生部位变化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二、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该院收治的69例胃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胃炎组(40例)及胃癌组(29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排除其他严重脏器、系统疾病患者。胃炎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4一72岁,平均为(46.3士1.4)岁;病程为3个月一15年,平均为(53士2.1)年。胃癌组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为22一71岁,平均为(46.1士1.5)岁;病程为2个月一13年,平均为(5.2士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

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 C13 和 C14 检查,其中 C13 呼气试验的操作为:患者空腹至少 3 个小时,服药前吹满专用的集气袋,然后温开水送服一粒 C13 胶囊至腹中,静坐半小时,随后向专用集气袋中吹气,将集气袋放在专用仪器中进行检测。C14 呼气试验的操作为:患者口服经过碳同位素 C14 标记的尿素胶囊,若患者胃内存在 HP,HP 便会分解尿素酶,将尿素水解,尿素在水解后会形成二氧化碳,经血液进入肺部,以气体形式排出,以专门的仪器监测呼出的气体可发现是否含有 C14,若有则结果为阳性。

碳呼气法:受检前需停止使用抗生素、铋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半月,检查前常规禁食6小时以上。使用的是卡式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检查时让患者先口服一粒碳尿素胶囊,静坐15分钟后向专用的呼气卡中吹气3分钟,将呼气卡插人专用的检测仪中进行检测后得出结果。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安静,由于具体运动后体内血液中的酸碱度可能影响二氧化碳的呼出,因此,需在静坐后进行检查。

染色法:两组患者均取胃窦前区组织标本一块,取自距离幽门处2厘米左右的大弯侧,标本深度以达到粘膜肌层为宜。采用染色法对标本进行分析,在高倍镜下对标本粘膜、腺管上皮表面的东亚型螺旋杆菌进行观察,粘膜边缘处出现短棒状、逗点状的紫蓝色小体为阳性。

三、结果

胃癌组患者两种检测方式检测出的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均高于胃炎组,见表。

四、讨论

胃癌在我国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可谓是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胃癌之所以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如此巨大的危害,主要是因为胃癌的发现比较晚,若能早期发现胃癌,将会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HP 感染是导致胃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癌症研究结构的认可,这些组织机构认为,筛查 HP 感染有助于尽早发现胃癌,遏制胃癌的继续发展,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目前,学界公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学者多将其分为西方型及东亚型两类。有研究认为,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及上皮内瘤变等疾病中的分布部位无相关性[1]。本研究研究对象为胃炎及胃癌患者胃窦前区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胃癌患者感染阳性率高于胃炎患者。研究结果提示,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本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为对组织的检查不够全面,仅对胃窦处进行组织检查,未对贲门、胃体等其他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发胃癌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可引起慢性胃炎,成为内源性致突变原;该病菌可将亚硝酸盐还原成N一亚硝基化合物,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另外,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的某些代谢产物可能导致上皮细胞变异,为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本组研究中,采用染色法对胃炎及胃癌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胃炎组患者碳呼气法检测,胃癌组为93.1%及86.21%。提示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的菌量与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成正比关系,细菌多聚集在炎性渗出较多的区域或粘膜及粘膜上皮上。相关研究表明,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的密度与肠化生、细胞浸润程度等呈正相关,若病情较强的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胃粘膜严重损伤,对修复机制产生破坏,进而诱发癌变,与本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对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给予个体化的针对性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胃窦幽门前区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易引起严重病变,与胃癌具有密切联系,临床可以通过 C13、C14 呼气试验来检查 HP 感染情况,进而诊断胃癌是否发生,评估胃癌发生位置及癌变程度,实现对胃癌的尽早诊断,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临床需对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给予个体化的根除性治疗,从而对疾病的发展进行抑制,减少胃癌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青飞.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3(24):154-155.

[2] 朱时燕 , 周郁芬 , 忻笑容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下部分胃部疾病相关性分析 [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29(08):883-888.

[3] 邓晓梅. 探讨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9,5(61):67.

[4] 赵君 , 胡沛臻. 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分析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的临床意义 [J]. 实用癌症杂志 ,2020,31(05):74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