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比对机制探索
刘福
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辽宁锦州市 121200
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监管提供了全新路径,传统人工核查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待遇资格认证需求,亟需构建智能化监管体系。通过整合跨部门数据资源,建立动态比对机制,可有效识别异常领取行为,提升基金安全水平。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优化了监管效能,也为完善社会保障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1 大数据比对机制的理论基础
大数据比对机制的理论支撑主要来源于信息经济学、公共管理理论和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传统社保监管中存在的信息鸿沟问题,而大数据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能够有效消减这种不对称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治理的效能提升,为构建智能化监管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技术层面,数据挖掘理论支持从海量异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机器学习算法则实现了风险模式的自动识别与预警。此外,协同治理理论为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提供了框架指导,隐私计算理论则保障了个人信息安全与公共利益的平衡。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大数据比对机制的科学基础,使其既能提升监管效率,又能维护制度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问题
2.1 认证手段滞后导致的监管盲区问题
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仍以传统手段为主,存在明显的技术滞后性。多数地区依赖参保人主动到社区网点进行现场认证或提交纸质生存证明,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覆盖行动不便的农村高龄群体。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偏远山区老人因交通不便,往往连续多年未进行有效认证,形成监管真空地带。更严重的是,这种被动认证模式给冒领养老金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某地曾查出已故人员养老金被连续领取超过三年的案例。认证手段的落后直接制约了监管效能的提升,亟需引入智能化解决方案。
2.2 部门数据壁垒造成的协同治理困境
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涉及公安、民政、卫健等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信息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死亡人口信息、户籍变动情况难以及时共享。某省审计报告显示,由于部门间数据更新存在时间差,平均每个季度有数百例待遇发放信息与实际生存状况不符。这种碎片化的管理状态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更严重影响了资格认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跨区域流动人口增多的背景下,数据壁垒问题变得愈发突出,成为制约监管效能提升的关键瓶颈。
2.3 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引发的基金安全隐患
传统认证模式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异常领取行为。现有监管主要依靠人工抽查和事后核查,对重复参保、跨地区重复领取等违规行为缺乏主动识别能力。典型案例分析表明,部分参保人利用系统漏洞同时在多个地区领取待遇,直至数年后才被偶然发现。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和待遇水平提高,基金安全风险呈现新的特征,但风险防控手段未能同步升级。这种风险识别能力的不足,不仅造成基金流失,更损害了制度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3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比对机制的优化路径
3.1 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协同机制
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是优化大数据比对体系的核心基础,需要打破现有行政壁垒,构建人社部门主导、多部门协同的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整合公安部门的户籍注销和人口基本信息、民政部门的殡葬火化记录、卫健部门的死亡医学证明、医保部门的就医记录等关键数据源。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交换协议,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实时对接与动态更新。在技术层面可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同时建立数据质量校验机制,确保比对结果的准确性。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数据共享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解决数据共享中的梗阻问题。通过立法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责任义务,为跨部门协作提供制度保障。这种协同机制的建立可大幅提升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使异常数据识别率提升 60% 以上。
3.2 完善智能风险预警模型体系
风险预警模型的优化是提升大数据比对效能的关键环节,基于历史违规案例和业务规则,构建多维度、多层级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基础规则层面,设置死亡人员继续领取、跨地区重复领取等刚性规则;在智能分析层面,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识别异常行为模式。模型设计应重点关注高龄人群、长期未认证人员等高风险群体,设置差异化的预警阈值。引入图计算技术分析待遇领取人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潜在的团伙欺诈风险。建立模型迭代优化机制,每季度根据新发现的违规特征更新模型参数。配套建设可视化监管大屏,实现风险态势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信息的智能推送。
3.3 健全隐私保护与安全管理体系
在推进大数据比对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实施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在不接触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完成比对分析,确保敏感信息不被泄露。建立分级分类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体系,实行最小必要原则的数据使用规范。部署数据脱敏系统,对身份证号等敏感字段进行加密处理。建设安全审计平台,记录所有数据查询和使用行为,实现操作留痕和事后追溯。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成立由技术专家和法律顾问组成的数据安全委员会,负责监督数据使用合规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既保障监管效能,又切实维护参保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实现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的平衡。
3.4 建立闭环式监管处置流程
优化大数据比对机制需要构建完整的"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工作闭环。设计标准化的异常数据处理流程,明确各级经办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处置时限。开发智能工单系统,实现预警信息的自动派发和处置进度的实时跟踪。建立跨区域的协查机制,解决待遇领取人流动带来的监管难题。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涉嫌欺诈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建设案例库和知识图谱,积累处置经验并支持智能辅助决策。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机制,将实际核查情况反哺至风险模型优化。定期开展处置效能评估,重点考核问题发现率、处置及时率和基金追回率等关键指标。
结束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大数据比对机制建设,是提升社保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的协同推进,构建起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监管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防范基金流失风险,更能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保障服务,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实践将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春明,李鸿,志云,永林.河南省潢川县完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J].人才资源开发,2021,(03):78.
[2]刘子相.基于职业类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20.
[3]黄颖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8.
[4]陈祝军.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尚芳.城镇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社会心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