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谢婷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合雅镇荒地学校 843405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分析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和现存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内容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思辨,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问题意识、教学方法

1.引言

在全球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限于传授基础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意识,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内容。特别是在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科学的途径与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反馩下,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思辨和提问,进一步促进了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的实践,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2.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是学生学术生涯的重要阶段,尤其在乡村小学这个特殊环境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任。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和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养成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乡村小学,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较为有限。因此,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使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中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机会。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乃至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勇于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业有积极作用,更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重要支持。

3.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问题

3.1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

乡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脱节的问题。这种脱节使学生难以从自身经验出发,对课堂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限制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一课文时,学生对城市中的水泥道路或大片的银杏树可能缺乏直观感受,导致他们对课文产生的疑问有限,无法从现实生活经验中激发更深入的问题意识。教师如果仅依赖课本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就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提问和探究的积极性。

3.2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

目前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普遍较为单一,通常依赖于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能力、思维过程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一课时,如果教师仅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和记忆,而不关注他们在理解和讨论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见解,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难以有效培养。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导致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缺乏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氛围。

4.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对策

4.1融入生活实际,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关联性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注重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见过的水泥道和树叶,讨论这些场景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和意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能从课文中找到生活的影子,还能更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树叶会是金色的?”“我们这里为什么没有水泥道?”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还促使他们从自身生活出发,探索更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有效激发,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和贴近实际。

4.2多元化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探究精神

为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进行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特别是过程性评价。在教授《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提问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评分。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编写问题日记,记录自己在每一节课中遇到的疑问,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对于表现突出的提问者,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提问的价值,还能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5.结束语

乡村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对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和人生规划产生深远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乡村小学的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策略,助力乡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方面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表达和探究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社会实践中去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探究,培养他们积极的问题意识。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问题意识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问题意识下探讨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及提出问题能力提升策略[J]. 2021.

[2] 汤金红.问题意识下探讨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及提出问题能力提升策略[J].[2024-06-04].

[3] 杨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