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晓光

河北省唐县第二中学 072350

这种 “知” 与 “行” 的脱节,不仅导致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低迷,更制约了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关键词:地理实践;高中地理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一) 地理实践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界研究,本研究将地理实践力定义为:“学生在地理观察、调查、实验、研学等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与工具,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在过程中展现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 其核心构成要素可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工具运用与观察记录能力。这是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主要包括:能正确使用地图(地形图、政区图、遥感影像图)、地理仪器(罗盘、气温计、降水量筒、GPS 定位仪);能精准捕捉地理现象的关键特征,如观察河流时记录流量、含沙量、河床形态,观察城市时记录功能区分布、交通线路走向,并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规范记录。

第二,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地理实践力的核心,要求学生能对实地调查、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如用 Excel 制作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如对比不同区域降水数据差异),并基于地理原理进行逻辑推理。例如,通过分析家乡近 10 年降水量与植被覆盖率数据,推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统计城市不同功能区的人口密度,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目标设定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设定具体培养目标:在知识层面,目标是实现 “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的深度融合”。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例如在 “大气环流” 教学中,通过模拟实验与实地观察,让学生不仅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更能解释 “为何我国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在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中,通过调查本地工业园区,让学生理解工业集聚的优势与问题,避免死记硬背课本概念。

在技能层面,目标是形成 “从基础操作到综合应用的技能链”。基础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地图阅读、仪器操作、数据记录等任务;综合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地理调查方案(如 “校园周边交通拥堵原因调查”)、撰写规范的实践报告(包含背景、方法、结果、结论)、运用 GIS 等信息技术处理地理数据。例如,在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中,学生需自主选择调查区域、设计问卷、分析数据,最终得出 “平原地区聚落密集、山区聚落沿河谷分布” 的结论。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仍以传统 “讲授式” 为主,教学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性:

一是知识传递的单向性。多数课堂中,教师通过 PPT 展示知识点、结合课本案例讲解,学生则被动记笔记、划重点,缺乏主动思考与互动。例如,在 “洋流” 教学中,教师仅通过地图讲解洋流分布规律,学生虽能记住 “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顺时针方向”,但无法理解洋流如何影响沿岸气候、渔场分布,更难以解释 “为什么秘鲁渔场会形成”。

二是抽象知识的具象化不足。地理学科包含大量抽象概念与过程(如地球公转、热力环流、城市化),传统教学仅依赖文字与静态图片,难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与动态认知。例如,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中,学生仅能通过课本插图理解昼夜长短变化,但无法直观感受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的成因,导致知识记忆不牢固,做题时易混淆。

三是实践环节的形式化。部分教师虽会设计实践活动,但多停留在 “课堂小实验”“课后简单调查” 层面,缺乏系统性与深度。例如,在 “水循环” 教学中,仅让学生观察 “烧杯烧水” 模拟蒸发,未引导学生结合家乡河流实际分析水循环环节;课后布置 “调查家乡水资源状况” 的作业,但未提供具体的调查方法与评价标准,多数学生仅简单撰写几句感受,无法达到实践力培养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的困境

从教学实施层面来看,高中地理实践教学面临三大现实困境:

第一,实践资源短缺。一方面,硬件资源不足:多数普通高中缺乏专用地理实验室,即使配备实验室,也多存在仪器老化(如部分罗盘精度不足)、数量不足(如 1 个班仅能配备 10 台气温计)的问题;户外实践基地更是稀缺,仅有少数重点中学能与当地地质公园、科技馆建立合作 多数学校只能选择校园周边区域开展简单调查。另一方面,软件资源匮乏:教师缺乏实践教学培训,多数地理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 “如何设计实践方案”“如何指导学生户外考察” 等方面经验不足,难以有效组织实践活动。

第二,安全与课时的双重制约。安全方面,户外实践涉及交通、饮食、场地安全等问题,一旦发生意外,学校与教师需承担责任,导致多数学校对组织户外实践持谨慎态度。例如,某中学曾计划组织学生前往郊外考察河流地貌,但因担心学生在河边活动存在安全风险,最终取消活动。课时方面,高中地理每周仅 2-3 课时,且需完成必修、选择性必修共 6 本教材的教学任务,教师若安排 1-2 课时开展实践活动,会挤压理论教学时间,难以完成教学进度,这也成为制约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的调查分析

为客观了解当前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水平,本研究选取东部(浙江某高中)、中部(湖北某高中)、西部(四川某高中)各 1 所普通高中,对高二年级 200 名学生(每校约 67 人)开展问卷调查与实地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实践力水平整体偏低,存在明显短板:

在工具运用与观察记录能力方面, 65% 的学生能正确阅读地形图、识别常见地理符号(如山脉、河流),但仅 30% 的学生能熟练使用罗盘确定方位、用 GPS 记录经纬度;实地测试中,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被分布并绘制示意图,仅 40% 的学生能标注植被类型、数量与分布位置,其余学生要么记录信息不全,要么绘图不规范。这表明学生对基础地理工具的运用能力较弱,观察记录缺乏系统性。

在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方面,调查显示仅 20% 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地理数据整理与分析 —— 例如,给学生提供家乡近 5 年的气温、降水数据,仅少数学生能制作气温变化曲线图,并分析气温年变化规律;多数学生要么不知如何处理数据,要么仅能描述数据表面特征,无法结合气候类型知识进行推理。实地测试中,让学生分析 “校园周边交通拥堵原因”, 80% 的学生仅能列举 “车多、人多” 等表面原因,无法从 “道路规划、交通信号灯设置、周边功能区分布” 等地理视角深入分析,反映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

本文聚焦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剖析当前教学中方法局限、资源短缺等问题,构建 “情境教学 — 项目式学习 — 研学旅行” 三维策略,结合案例验证其有效性,为教学提供可操作方案,虽存在样本局限,仍对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与学科素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南华. 基于探究式教学法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 当代教研论丛,2023,9(10):54-57.

[2]王友郡,王诣,侯福峥,等.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3(4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