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基坑施工中邻近建筑物变形监测与保护

作者

吴健

身份证号:130928199006120093

一、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为满足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深基坑工程规模和深度不断增加。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开挖、降水、支护结构变形等因素,会引起周边土体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改变,从而导致邻近建筑物产生沉降、倾斜、裂缝等变形,严重时甚至威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对深基坑施工中邻近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与保护,是深基坑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保障,对于维护城市建设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邻近建筑物变形监测

2.1 监测内容

沉降监测:监测建筑物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垂直位移,是判断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通过测量建筑物不同部位在施工前后的高程变化,获取沉降数据,分析沉降趋势和速率,及时发现异常沉降情况。

倾斜监测:监测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的倾斜程度,可反映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情况。当建筑物倾斜超过一定限值时,可能引发结构破坏,因此倾斜监测对于评估建筑物安全性至关重要。

裂缝监测:观察建筑物墙体、梁柱等部位裂缝的产生、发展情况,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和走向等参数。裂缝的出现和扩展往往是建筑物结构损伤的直观表现,通过裂缝监测能及时掌握建筑物结构的损伤程度。

水平位移监测:监测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了解建筑物受基坑施工影响在平面位置的变化情况,为判断建筑物稳定性提供依据。

2.2 监测方法

水准测量法:是沉降监测的常用方法,通过建立水准控制网,利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一定的测量路线和精度要求,测量建筑物监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高差变化,从而计算出监测点的沉降量。该方法测量精度高,但受地形、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测量效率相对较低。

全站仪测量法:可用于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监测。利用全站仪的角度和距离测量功能,对建筑物监测点进行观测,通过坐标计算获取监测点的位移数据。全站仪测量法操作简便、测量速度快,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条件。

静力水准测量法:基于连通管原理,通过测量各监测点之间的液面高差,实现对建筑物沉降的实时监测。该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可连续监测,适合对沉降变化敏感的建筑物进行长期监测。

裂缝监测仪法:采用专门的裂缝监测仪器,如裂缝宽度监测仪、裂缝深度测试仪等,对建筑物裂缝进行精确测量。通过定期观测裂缝参数的变化,分析裂缝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结构安全隐患。

2.3 监测频率与预警值

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施工进度和建筑物变形情况合理确定。在基坑开挖初期,可每 3 天进行 1 次监测;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和施工对周边影响的加剧,在基坑开挖关键阶段,可每天进行 1 - 2 次监测;在施工相对稳定阶段,可每周监测 2 - 3 次。

预警值的设定需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地基基础条件以及相关规范标准。一般来说,当建筑物沉降速率连续 3 天超过 3mm /天,累计沉降量达到 30mm ;倾斜率超过 3‰ ;裂缝宽度达到 3mm 时,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邻近建筑物保护措施

3.1 优化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

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是减少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关键。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形式,如地下连续墙、灌注桩、深层搅拌桩等,并进行详细的力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支护结构施工,确保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支护结构的变形。例如,在地下连续墙施工中,保证墙体的垂直度和接头质量,减少墙体渗漏和变形。

3.2 控制基坑降水

基坑降水可能导致周边土体沉降,进而影响邻近建筑物。因此,需合

理控制降水方案。采用分层、分段降水方式,避免过度降水;设置回灌井,通过回灌地下水,维持周边地下水位稳定,减少因降水引起的土体沉降。同时,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及时调整降水和回灌参数。

3.3 地基加固处理

对邻近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增强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有注浆加固法、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法等。例如,注浆加固法通过向地基土中注入浆液,填充土体孔隙,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地基强度和密实度。

3.4 隔断保护措施

在基坑与邻近建筑物之间设置隔断墙或隔离桩,可有效阻隔基坑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传递,减少对建筑物的影响。隔断墙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水泥土搅拌桩墙等形式;隔离桩可选用灌注桩、预制桩等。隔断墙或隔离桩的深度应深入基坑底部以下 Ω5m ,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确保其隔断效果。

3.5 建筑物结构加固

对于受基坑施工影响较大、结构安全性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可采取结构加固措施。如对建筑物的墙体、梁柱等部位进行加固,可采用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碳纤维加固法等。通过结构加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保障建筑物在基坑施工期间的安全。

四、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某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基坑开挖深度达 15m ,基坑周边紧邻 3 栋 6层老旧居民楼,建筑物基础形式为浅基础,基础埋深 2m ,结构类型为砖混结构。由于居民楼建成时间超过 30 年,结构较为脆弱,对基坑施工引起的变形十分敏感。

4.2 监测与保护措施实施

在该项目中,建立了完善的变形监测系统。采用水准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监测,利用裂缝监测仪对建筑物裂缝进行观测。监测频率在基坑开挖初期为每周 3 次,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加密至每天 1 次。

保护措施方面,基坑支护采用厚度 800mm 的地下连续墙结合 3 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形式,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降水方案采用分层降水,在邻近建筑物周边每间隔 10m 设置 1 口回灌井,维持地下水位稳定;对邻近建筑物地基采用注浆加固法进行处理,注浆孔间距 1.5m ,梅花形布置,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在基坑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宽度 1.2m 、深度 20m 的水泥土搅拌桩隔断墙,阻隔土体变形传递。

4.3 应用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监测与保护措施,在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均控制在预警值以内,建筑物未出现明显裂缝和结构损伤。监测数据显示,建筑物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25mm ,倾斜率为 2.5‰,满足建筑物安全使用要求,有效保障了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确保了基坑工程的顺利施工。

五、结论

深基坑施工中邻近建筑物变形监测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变形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在今后的深基坑工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变形监测技术和保护措施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达.深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建筑物变形预测研究[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5,54(07):45-50.

[2]王同华.软弱地层地铁深基坑施工邻近建筑物微变形控制技术[J].都市快轨交通,2025,38(01):129-135.

[3]苏广风.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分析[J].江西建材,2025,(01):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