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

王腾

濮阳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麦种植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得益于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然而,尽管小麦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病虫害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这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巨大威胁,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基于农业现代化背景,探讨了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分析了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探讨了针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小麦种植技术的措施

1.1种植地选择

为确保小麦种植向大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应在种植前科学、规范地选择种植地,确保其土地环境、地形等满足小麦种植的基本需求。同时,要尽量保证区域光照充足、无工业污染,满足作物灌溉需求,并确保土壤具有较强的保温、保湿功能,以便种植工作顺利进行。传统种植地选择需较多人员观察分析,耗时较长,任务量大,且结果存在误差。新时代下,利用无人机、GIS等现代化技术,可及时收集、分析地形数据,直观展示给种植者,便于快速检查土地实际状况,获取最佳种植地。此外,应用先进设备检测土壤信息,为改良提供准确数据,提升种植作业的科学性,保障小麦健康生长。

1.2选用优质小麦品种

小麦种植品种选择直接影响后期产量、质量,需结合区域实际状况,合理选择,满足市场需求,避免随意选用不符合标准品种。实际选种过程中,要考虑气候、肥料施用等因素,严格根据土壤状况选用品种,以充分发挥土壤肥力,提高利用率,促进小麦生长。选用优质品种后,及时进行种子处理,提高发芽率,实现高产、优产。

1.3种子处理的重要性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种子的处理和晾晒环节至关重要。这一步骤不仅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而且还可以增强小麦的抗逆性,为其后续生长奠定基础。种植者需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选取健康、优质的种子。对于受损的种子,应当进行冲洗、晾晒,然后妥善储存,以防受潮或受到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还需定期检查种子的储存条件,确保其质量不受损失。

1.4适时播种策略

在开展小麦种植作业前,种植者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种植时间。适时播种对小麦的高产、高质量生长至关重要。在我国,一般建议在10月上旬进行播种。然而,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者需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播种时间。在早春寒冷时期,小麦生长缓慢,因此应适当延后种植时间,待气温升高后再进行播种。而在秋季种植时,要充分考虑小麦后期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提前开展施肥、整地等工作,确保小麦健康、稳定地生长。

1.5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小麦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对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种植者应根据品种、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设置标准、规范的种植密度。过密的种植会导致小麦生长受限,而过稀的种植则会浪费土地资源。一般情况下,优质小麦在种植时的播种量约为45万粒/hm2。在种植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查小麦的生长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疏密调整,以确保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1.6合理施肥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环节至关重要,为确保小麦充分生长,需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合理施肥不仅能提升小麦品质,还有助于抵抗病虫害。在施肥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水肥管理策略。有机肥的应用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为其提供养分,同时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小麦品质。在小麦成熟前,需适时补充肥料,对于生长速度较慢的小麦,可施用复合肥以促进其生长。冬季补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确保其平稳越冬。

1.7除草

杂草对小麦生长具有负面影响,它们会争夺养分,妨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因此,在田间管理过程中,除草工作至关重要。种植小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密切关注杂草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杂草过多,应及时清除。除草可采用人工方式,也可运用化学农药。但在选择药剂时,应以环境友好型为主,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若杂草较少,建议采用人工除草,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措施

2.1生物防治技术

在现代小麦病虫害管理中,生物防治并非单一措施,而是多种生物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借助天然捕食者、寄生者或病原微生物等,对病虫害种群实施抑制或消减。例如,利用益虫如捕食性天敌瓢虫对抗小麦蚜虫,或运用真菌性病原如白僵菌感染并消灭害虫。此外,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为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例如基因工程培育的寄主植物能表达特定抗虫蛋白,从源头上降低病虫侵害。再者,如芽孢杆菌等细菌的微生物制剂可通过叶面喷施或土壤处理,为小麦幼苗构建生物保护屏障。这些生物防治策略针对特定病虫进行精细调控,无需像传统化学农药那样广泛影响农田生态,从而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在实施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本地生态环境特征,如天敌防治生物的适宜释放时间和数量,确保与作物生长周期及害虫发生规律相匹配。结合精准监测和数据分析,可实时掌握病虫害动态,进而高效指导生物防治策略的实施,确保其发挥最大效能。生物防治技术有助于减少对化学制品的依赖,降低种植成本,推动农业生产迈向更加绿色健康的未来。

2.2物理防治措施

伴随着科技飞速进步,各类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并运用于农业种植领域,成效显著。当前,小麦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手段尤为常见,如利用灯光、食物及性诱剂等诱导消灭害虫。实施害虫防治时,关键在于掌握害虫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害虫数量。鉴于小麦害虫具有避光性,可在种植区安装杀虫灯以消灭害虫,灯管尽量安装在离地面1.5米处,以提高灭虫效果。部分害虫具有趋避性,可利用此特性采用蓝板消灭种蝇及其他害虫,黄板则可有效杀灭蚜虫,从而减少病虫害数量。此外,释放信息素可吸引害虫,限制其生长并降低繁殖速度。同时,配制糖、酒等液体吸引害虫,再实施诱杀,有助于减少害虫繁殖。

2.3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基石,强调通过改进农业管理措施来增强小麦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首先,种植者需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能更好地抵御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通过选用优质品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合理的耕作制度也是农业防治技术的关键。种植者应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以减轻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同时,深翻土壤、精细整地等耕作措施也有助于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降低其发生概率。最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也是农业防治技术的重要环节。杂草和病残体是病虫害的重要传播途径和栖息地,及时清除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扩散和危害。

3结语

新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种植备受关注。为满足大众对农作物的需求,优化小麦种植技术至关重要,以提升产量和质量。同时,种植户需合理应用防治技术,根据病虫草害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并有效控制病虫草害,最大程度减少其对小麦种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钱贵瑜.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7):86-87.

[2]姜凌.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1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