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毛赟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第一小学 7264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优化思维训练、提升训练效率,对培育学生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提升数学学习力至关重要。作为教师,需深入探索和实践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方法,以期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学习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聚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教师需细致剖析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元面向,并据此,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模式与工具,旨在有效推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系统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学习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石。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单一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知识体系零散。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总结,不仅能使他们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能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避免陷入碎片化学习的困境。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塑造这一品质的关键。数学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平台,有助于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灵活性、增强批判性和激发创造性,这些都是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优势。数学学科的特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直观思维,还需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从直观感知迈向理性分析,经历由普遍原理到特例、再由特例归纳普遍规律的思维旅程,从而在思维训练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灵活应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主动性,活跃思维能力

为了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精心策划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当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内在的探索欲望时,他们才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在数学课堂和自主学习中锻炼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应当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这样的环境能够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探索与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为例,负数概念构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关键与挑战。教师需在遵循教材内容的同时,适当拓展相关知识领域,助力学生从多元视角把握负数在日常情境中的应用。例如,在仓库管理情境中提及的“玉米-165吨”,实则传达的是“还有165吨玉米待入库”的信息。通过此类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为构建坚实的数学思维能力基石铺设道路。

(二)推动知识迁移,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学生面对稍有变化的题型时会感到困惑,这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足,易受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为此,教师应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间建立结构化的联系,提升学习质量与效果,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融合。实践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创造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确保学生既能扎实掌握知识,又能灵活应用于不同情境,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以《多边形面积》教学中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启发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尝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探索中。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方法的局限,倾向于采用类似策略,如沿高剪开三角形并拼成长方形,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特定类型的三角形,缺乏普遍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既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又要适时指出这一潜在误区,引导学生拓宽思路,避免片面性,从而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灵活应用知识,又能保持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三)增强师生沟通,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增进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沟通效率偏低,缺乏深度的思辨性对话,这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师生沟通是深化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能从多角度、全方位精确理解知识要点,同时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有些教师可能认为顺从的课堂更高效,但实际上,思辨性对话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需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深入发展。因此,教师应巧妙设计对话,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成长。

以《因数与倍数》中的“3的倍数特征”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设问:“仅凭个位数能否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为何?”引导学生对此观点展开讨论。学生普遍认为不可行,因为3的倍数的个位数覆盖0至9。随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是否意味着个位数为0至9的数都是3的倍数?”学生反驳说并非如此,因为如11、14等数便不符合。此过程中,师生对话充满思辨,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推进讨论,学生回答既回应了问题,又展现了独立思考。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凸显了优化师生对话对提升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作用,进而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成果。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以数学思维洞察世界”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引着教学设计方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契合了课改趋势,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的关键纽带。因此,转向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数学素养进步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献红.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19):158-160.

[3]秦敬磊.试论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试题与研究,2024(16):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