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鲜花,都拥有适合的土壤
邓乾轩
阜阳市阜南县第十二小学236000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基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小学体育课堂上要针对学生个体实施差异性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使全体学生均能够在差异性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培养。本文将围绕小学体育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差异性教学的意义,并重点研究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个体差异性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差异性教学作为新课标衍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不仅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更能够为全体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进行合理化评价,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小学体育中开展差异性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不同个体差异学生提供正确合理的健身思想和锻炼方法,让其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在差异性教学中获得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一、小学体育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差异性教学强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选择教学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方式的适宜性,并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根据实际需求,获得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从学生成长研究角度看,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均不相同,而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存在教学进度上的问题,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难以跟随课堂教学节奏。因此,采用差异性教学设计,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运动需求,借助差异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项目,并为学生设置适宜的运动难度,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知体育运动的内涵。
(二)有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
新课标中强调体育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能够形成对所有学生的激励与指导,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利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公平学习的机会。基于课程改革的引导,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能够细化教学内容,并利用差异化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适宜的运动方式和技巧,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差异性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获得针对性地培养,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个性化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作为教学创新的重要形式,极为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相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差异性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开展大量的准备工作,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精准地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围绕差异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用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教师需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方能构建差异性教学模式,由此可提出差异性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性和思辨性。
二、小学体育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体能差异性总结,制定教学规划
依据新课标指导,对小学体育实施差异性教学,需要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个体差异性总结,为差异性教学方案的制定做好准备。其中,学生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能差异上。教师需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体能差异性进行了解,如加强日常教学中的观察,借助问卷调查量表等对学生进行了解,在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差异等,并通过得出的体能差异性总结,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规划设计。
在具体体能差异性教学规划中,教师要基于学生身体承受范围进行体育运动活动的设计,如400米跑步项目中,针对体能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让创设情境,让其直接进行400米跑步训练,并着重针对长跑的爆发力等进行指导,让其能够在训练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而针对体能较弱的学生,教师可将400米项目分解成多段路程,并让学生从慢跑和竞走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跑步训练,从而逐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另外,性别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学生体能差异的重要原因,教师可针对性别差异进行跑步任务设置,可适当在跑步训练中增加趣味性的游戏环节,进一步增加项目训练的适应性,让女生也能够坚持完成运动任务。
(二)设计多层次教学方案,满足个体需求
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方案设计,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其中,要保证设计的各层次教学任务的适当性,避免对学生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且要在分层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尽量将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相关性,进而能够形成对学生极大的吸引力,让其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更好地达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例如,小学体育小篮球教学中,作为小学体育的必修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小篮球,并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篮球运动技能。教师可针对学生个体开展差异性教学,拟定多层次,让学生获得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首先,教师可创设小篮球运动教学情境,结合爱玩球的小兔子这一故事背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体育运动较强的参与兴趣。其次,教师设计分层活动内容,可将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并组织学生进行球类运动训练,由于这部分学生较热爱篮球,能够认真地学习篮球技能,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和讨论投篮手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可针对该部分学生组织开展小篮球比赛,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而针对学习存在被动性的学生,教师可组织该部分学生以小篮球作为媒介,进行带球接力跑游戏活动,或开展边运球边答题的训练等,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同时,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让被动型学习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设立因材施教的目标,实现个体进步
实施差异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立因材施教的目标,方能实现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引导,让学生得到进步。其中,要以尊重为基础,设定差异性教学目标及内容,使每个学生均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培养,在有限的课程实现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可依据核心素养的要素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实现有的放矢的教学。而学生的体能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均存在运动潜能和潜力,教师可进行创新优化设计,在差异性的教学表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意义,方能达到“健康第一”的教育愿景。另外,教师还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针对体育后进生进行个性引导,使其能够形成整体进步。
在小学体育球类运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辨析教学重难点,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性教学计划。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体育学习氛围,便于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学习习惯,真正感知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好评价记录。尤其针对课堂上的后进生,教师要对其日常表现进行准确地分析,并结合后进生的学习表现,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如,教师可针对后进生制定特殊的训练计划,安排其与学习态度严谨的同学一组,使其能够形成正向的影响,规范自身的行为,改掉调皮捣蛋的毛病。同时,教师要为后进生提供针对性的评价,对其在训练中的进步,基于肯定和鼓励,进而借助激励措施,让后进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体育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是基于新课标进行的创新设计,其能够极大地增强体育课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让每个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在具体的差异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并结合学生体能差异及兴趣差异等开展针对性教学,便于借此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运动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朱俞浩.因材施教效果更佳——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简谈[J].小学生(中旬刊),2023,(10):154-156.
[2]袁小梅,陶积萍.差异性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69-70.
[3]宋洋彪.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差异性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23,(0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