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首课思政负责制”的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创新

作者

马庆烨

宁阳县第九中学271415

摘要:本文聚焦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创新推出的“首课思政负责制”育人模式,深入剖析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案例,详细阐述该模式如何通过“每日首课5分钟”思政教育环节,将人教部统编版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与国家认同、家国情怀等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并构建教师全员参与、家校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首课思政负责制;立德树人;初中历史;育人模式创新

一、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科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首课思政负责制”由泰安市教育局创新推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每日首课5分钟”,结合重大时事、社会热点及教学内容集中开展思政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开辟了新路径。初中历史学科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过挖掘历史事件、人物精神中的价值导向,教师能够在知识传授中实现对学生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的潜移默化培养,助力构建“人人讲思政、科科融思政、天天有思政”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首课思政负责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知识与价值融合的创新实践

(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政价值挖掘——以中国古代史单元为例​

人教部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中国古代史单元,汇聚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泰安市教师积极响应“首课思政负责制”的号召,结合历史学科内容融合地方文化精心设计首课5分钟的思政教育环节。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教学为例,教师们巧妙选取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展示泰安本地文化遗产中的秦代文字遗迹,如泰山石刻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统一文字对国家治理的意义”,统一文字让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加顺畅,打破了地域间的文化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对于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凝聚力增强的重要性,从而在知识学习的进程中,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随后,教师结合泰安市当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围绕历史经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与使命。这样,思政价值不仅在课堂上得到彰显,更延伸至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二)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传承——以世界近代史单元为例

在世界近代史单元“步入近代”的教学中,涉及诸多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关键人物。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等艺术家为例,在首课教学时,教师除了详细介绍他们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外,更应着重讲解他们追求人文主义精神、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非凡勇气与创新精神。在分析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背景细节,让学生理解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赞美人性,使学生深入领会人文主义的内涵。进而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面对难题时勇于创新,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切实转化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强大动力,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首课思政负责制”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创新探索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以中国近代史单元为例

在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单元的首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先运用多媒体资料,如历史纪录片片段、地图演示等,系统且直观地为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列强侵略事件的背景。从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到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觊觎与扩张需求,细致地阐述事件发生的根源。接着,教师详细讲解战争的经过,包括重要战役的地点、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运用等,使学生清晰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在介绍结果时,教师不仅罗列不平等条约的条款,还深入分析这些条款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主题围绕中国人民在历次侵略战争中的抗争意义展开。学生们接到任务后,自主前往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库等渠道查阅资料。有的小组找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民众自发组织、英勇抵抗的事迹;有的小组挖掘出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在甲午海战中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详细资料。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各抒己见,分析抗争行动对维护民族尊严、激发民族觉醒的作用。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观察,适时介入引导。当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理解出现偏差,或对抗争精神的解读过于片面时,教师及时给予纠正与补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刻领悟到民族抗争精神的内涵,不仅提升了历史思维能力,对家国情怀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育人。

(二)学校与家庭的协同 —— 以中国现代史单元为例​

在深入实施“首课思政负责制”的过程中,我校特别注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了常态化的协同机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教学为例,教师们充分利用课堂首课的5分钟时间,向学生讲解抗美援朝精神等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学校还积极联合家长,共同开展“家庭红色故事会”活动。家长们纷纷响应,比如,有的家长向孩子讲述祖辈在新中国成立前遭受的苦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如何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善生活,分得了土地、住上了新房;有的家长分享家族中长辈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让孩子体会到先辈们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家庭与学校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强化了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进一步深化了 “首课思政负责制” 的育人效果。学生们则将这些家庭故事与课堂所学相结合,动手制作《我家与祖国共成长》手抄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家庭与祖国的紧密联系。这些手抄报随后在班级“首课思政角”进行展示,不仅落实了“天天讲思政”的要求,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的切身感悟。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我校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首课思政负责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为立德树人育人模式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实施“首课5分钟”的常态化思政教育模式,历史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成为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铸就民族精神的主阵地。这一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建设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学科中的思政资源,推动学科思政资源的系统化、科学化开发。同时,要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曹小莉.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历史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J].甘肃教育,2025,(01):17-20.

[2]王文德.课程思政理念下初中历史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J].家长,2025,(01):142-144.

[3]张翌.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10):3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