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

王丹丹

漳县贵清山中学 748300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课题名:《“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路径研究》课题立项号:DX[2024]JKS0451

摘要:“双减”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十分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本文阐述了“双减”政策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案例探讨了“双减”政策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工作策略,从信息技术运用、学生思维调动、学习情况差异等多个角度研究了可行的教学方法,分析了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路径。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实施促使教育事业发生了极大转变,增强了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守“双减”政策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时,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可以关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分析原有教学活动中与“双减”政策不符的部分,在优化和完善中提升教学质量。

一、“双减”政策基本情况

专家学者通过调查教育事业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大量学科作业和课外补习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使得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少,未能充分享受快乐童年。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部门提出了“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降低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学回归课堂,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可支配时间[1]。自“双减”政策提出后,教学活动的质量提升,各类校外培训被压缩,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现阶段,“双减”政策已经广泛应用到了课程教学中,优化了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双减”政策下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策略方法

(一)落实信息技术应用

数学知识较为晦涩难懂,有着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可能无法理解背后的原理。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从多个角度展示数学理论和知识原理,完成知识解读,搭建思维可视化的数学课堂,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从而完成教学模式的优化。使用信息技术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为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提供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发挥技术价值和优势。

人教版初中数学(以下简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的课程教学为例,该单元从圆的相关知识切入,介绍了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方法。向学生讲解这一部分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利用虚拟模型和微课视频带领学生明确构成圆锥的各个部分,计算各个部分的面积,相加后得出圆锥全面积。随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分析计算公式,明确各个参数的含义,验证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记忆,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

(二)调动学生活跃思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最终的教学质量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和深入分析得出的知识将会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和记忆,理论基础较为扎实[2]。“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当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高质量开展知识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利用问题的驱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科学合理的教学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到课堂中,提升学习效率。

以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的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分析问题、得出答案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展示多个存在轴对称现象的图片,要求学生总结图案的共同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实践中寻找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好理论运用。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分析对称轴两侧图案的特点,判断两侧是否存在全等或对称关系。教师居于辅助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思维凝滞或是陷入难题时给予点拨和指引,改变以往单向的教学模式。

(三)做好分层教学设计

学生群体内部存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不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关注学情差异,根据学生能力素质的不同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环节和流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正确理解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另外,教师需要完善作业设计,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作用,避免造成过多的作业负担。

以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帮助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掌握方程求解方法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述方式,把握授课节奏。课后,教师可以从基础、提升、强化三个难度设计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完成对应难度的作业,避免在过于简单的题目中浪费时间,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挑战难度更高的题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调整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时应当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转变以往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并理解课程知识,加深印象,夯实知识基础。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学习差异,在教学模式中增加分层教学设计,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起华.减负增效理念指引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运用探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3):52-54.

[2]孟祥军.基于“双减”背景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