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与成本控制研究

作者

严俊

湖北中誉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省孝感市 432800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业中的比例稳步增长。这种建筑方式以其高效节能、质量可控等优势,正在逐渐取代部分传统现浇施工模式。然而,装配式建筑在施工组织、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安装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使得原有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与其不完全适配,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成本情况。加之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快速推广阶段,其成本控制体系尚未成熟,亟需通过系统研究明确科学合理的计价方法与成本控制路径,以实现建筑企业效益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一、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现状分析

(一)装配式建筑特点与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是以预制混凝土、钢结构或木结构等预制部件为基础,通过现场机械吊装与拼装形成完整建筑的工业化建造方式[1]。当前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已广泛应用于住宅、公建及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尤其在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发展迅速。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施工周期、安全性、环境保护方面表现突出,但由于其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均需专业设备与技术,导致工程造价构成复杂,成本结构不同于传统建筑,亟需针对性计价与成本控制体系支持。

(二)传统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回顾

我国工程造价长期采用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两种主要方式。定额计价依赖《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地方补充定额,适用于常规现浇施工;清单计价则基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强调市场竞争与合同约定。然而,装配式建筑工程中,预制构件价格受工艺、批量、运输等因素影响较大,传统定额中多未纳入装配式构件生产、模具使用费用、运输装卸等成本条目。同时,清单计价也面临条目不全、价格波动范围大等实际问题。例如,一套 3m×6m 尺寸的预制混凝土墙板,在不同生产企业报价相差 20% 以上,导致实际造价难以有效控制。

(三)装配式建筑专属计价模式的必要性

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成本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 40% 至60% ,明显高于传统现浇建筑材料费用占比。其成本构成不仅包括高强混凝土(如 C50)、HRB400 钢筋等主要材料费用,还涉及模具费用、养护能耗、人工成本及设备折旧等。运输与安装方面,因构件重量大(如单块预制楼板达 3-5 吨)、尺寸大,需用平板车或特种运输车辆,并配备塔吊或履带吊进行高空安装,设备租赁及运输费用约占施工费用的 15%-20% 。此外,政策层面也提出要求,需完善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制度,推动制定专属定额与价格指导文件,因此构建符合装配式特点的计价模式具有现实紧迫性和行业必要性。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一)成本控制原则与目标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必须坚持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的系统性原则,具体目标包括控制目标成本、降低材料与施工损耗、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应在项目前期通过市场调研与历史数据分析,设定合理的基准成本与浮动成本控制值,基准成本一般以最近两年类似项目平均造价为参考,浮动成本控制在 ±10% 以内。同时,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监控,确保预算与实际费用偏差不超过5% 。

(二)装配式建筑各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设计阶段应以标准化、模块化为核心,通过统一构件尺寸减少非标件比例。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构件,如 600mm×1200mm 叠合板标准块,避免特殊尺寸带来的成本上浮。利用 BIM 模型进行设计深化与碰撞检测,减少因设计变更导致的返工费用。生产阶段需优化预制构件生产线布局,采用自动化设备,如混凝土自动浇筑系统、钢筋加工中心,提升生产效率。原材料采购采取集中采购模式,稳定价格波动,钢筋价格波动控制在 ±5% 以内。运输与安装阶段优选大件运输专线,采用履带吊与桥式吊等高效吊装设备,配备 3 组以上专业班组同时作业,以提高装配效率。运营维护阶段强调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选用高耐久性材料如氟碳密封胶、防水卷材,设立5 年一周期的全面检查制度与专项维修基金,降低长期运维费用。

(三)成本控制关键技术与管理手段

BIM 技术已成为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重要工具,通过 5DBIM 模型实现构件生产、运输、安装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管理,提升数据透明度与决策效率。同时结合 RFID 技术实时监控构件流转情况,有效避免材料丢失、重复采购及现场堆放混乱等问题。供应链管理方面,应建立信息化平台覆盖采购、生产、运输全链条,使用ERP 系统与成本控制平台无缝对接,确保物资、资金、信息三流合一,提升项目整体运行效率 [2]。管理团队方面,企业应组建包含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BIM 工程师的复合型成本管理团队,定期组织标准规范与新技术培训,确保团队专业能力与行业要求同步更新,持续提升成本管控水平。

三、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优化路径

(一)计价模式创新

针对装配式建筑特点,建议采用“定额 + 清单”组合计价方式,将预制构件单价清单与传统现场施工定额结合使用。例如,预制叠合板单价按构件重量(kg)与设计尺寸(m²)双指标定价,现场施工费用仍参照清单综合单价。与此同时,建立区域性预制构件价格指数数据库,每月按构件品类、尺寸、材料构成更新价格指导值,并参考北京市、江苏省等地区先行标准 [3]。推动出台全国统一《装配式建筑预算定额》,细化至构件型号与生产工艺,例如楼梯、阳台板、外挂墙板等常用构件均单独设项。

(二)成本控制体系完善

建议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涵盖设计、招采、施工与运维全流程,由同一咨询单位或团队统一管理,减少信息传递误差与管理接口成本。建立全过程成本管控平台,采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实时收集与分析项目各阶段成本数据,形成项目库与成本数据库。平台应设有自动预警机制,当项目总成本偏差超过 10% 时,自动发送预警通知给项目负责人。政策层面,各地应结合实际发布《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专项资金补贴、技术服务费用上限等内容,形成规范统一的行业指导体系。

(三)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以某装配式住宅小区项目为例,总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装配率 60% ,主要采用叠合板、外挂墙板、预制楼梯等部件。该项目采用 集成系统进行全过程成本管理,预制构件生产与现场安装信息实时同步。通过标准化设计减少非标件比例至 5% 以内,运输环节通过整车调度减少损耗 3% ,施工周期缩短 45 天。项目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比传统现浇建筑高出 8% ,但生命周期成本测算显示,20 年总成本降低 12% ,特别是在维护与修缮费用方面节省显著。这一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计价模式与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与市场竞争力。

总结: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其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与成本控制方法亟需与传统建筑模式区分。通过系统分析当前计价模式不足,结合实际项目经验,明确了构建专属定额标准、完善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合理应用 BIM 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有助于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与管理效率。未来应继续完善政策标准,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健明 . 清单计价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05):54-56.

[2] 王晓静 .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计价及控制措施 [J]. 陶瓷 ,2022,(07):192-194.

[3] 李飞 . 装配式建筑计价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 [J]. 建筑经济 ,2021,42(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