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路径探究

作者

张盼盼

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安徽省合肥市,23000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优化中的关键作用,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从教学应用层面界定,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及常用软件工具为基础,是支持教学活动开展的各类技术手段的统称。跨学科整合则聚焦教学实践中的学科界限突破,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方法论及思维模式进行有机融合,最终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的知识框架与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情境中,信息技术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成为串联多学科内容、实现深度整合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意义

第一,拓宽学科资源渠道,增强教学内容综合性。在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可提供极为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能将历史地图文献、环境监测数据、生物分布图谱等多元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助力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全面理解地理现象与区域特征;第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参与程度。教师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即时反馈系统等常见信息技术工具,可设计出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深入理解 [2];第三,强化空间思维能力,助力综合素养形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恰当使用地图绘制工具与数据可视化软件,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关联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因素,逐步养成系统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为全面学科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人文与自然内容

教师需搭建系统的多媒体资源库,针对地理教学内容,收集并整理纪录片、卫星影像、历史地图等各类数字化资料。进入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借助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将这些多媒体资源逐步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地理影像,帮助其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演变关联。

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农业”为例,教师可调用多媒体资源库中存储的《舌尖上的中国》农业专题片段、东北平原不同时期卫星影像图及中国传统农具演变历史图片等资料。教学初始,教师播放现代化农场收割情境,同时叠加展示同一区域 20 世纪 80 年代的农田卫星图,引导学生观察农田规模、道路网络与聚落分布的变化情况。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从影像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村景观的改变,并思考气候条件与耕作制度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让学生简要阐述自然环境与农业活动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此检验学习效果。

(二)运用交互式工具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

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先明确探究任务所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要点,紧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数据、环境资料等相关学科知识辅助分析过程。在此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借助交互工具标注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记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3]。随着教学活动逐步推进,教师会适时介入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搭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桥梁,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例,教师可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全球气温分布图,并设计探究任务:分析北半球一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小组,通过协作软件为其提供相关历史气象数据、地形图等跨学科资料。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白板的标注功能,在气温分布图上圈出主要低温中心,同时关联历史数据中不同地区的气温极值记录。探究过程中,教师观察各小组协作情况,适时介入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与气温分布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一教学过程依托交互式工具开展跨学科探究,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通过数据可视化支持多角度对比分析

开展教学实践时,教师提供经过筛选的原始数据,引导学生把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与地图。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区域的数据可视化成果,从中发现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知识,解读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地理规律和人文特征。

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在线图表工具,将所提供的该区域近二十年人口密度、GDP 总量及耕地面积等数据,转化为柱状图与折线图。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些可视化图表,观察各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简易地图绘制工具,将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与降水量等数据标注在区域底图上,生成专题地图。通过对比这些可视化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口与经济活动沿长江干流集聚的分布规律,以及城镇化进程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联。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解读数据背后反映的人地关系,例如分析水网密度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学生的制图过程与结果,对普遍存在的操作难点开展集中演示,同时对理解有误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依托数字化平台实施课堂实时评价

推进教学活动时,教师依据跨学科整合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测评题目。通过实时收集学生的作答数据,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整合能力。参考系统生成的反馈报告,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重点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强化指导。教师通过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数据,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为例,教师通过即时反馈系统收集全班学生的作答数据,快速生成正确率分布图。根据系统显示的高错误率题目,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理解历史文化对聚落形态影响方面存在的困难,随即调整教学重点,补充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乡村与城镇的演变图片进行对比讲解。进入后续教学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上传自己拍摄的本地聚落照片,并通过在线平台完成归类标注。教师依据系统记录的学生作答情况,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为初中地理跨学科整合的推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与实施路径。借助对教室中广泛存在的多媒体工具、交互软件与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充分运用,教师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媛媛 , 高岭玉 .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融合实践教学[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08):108-110.

[2] 刘昭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4,(22):109-111.

[3] 户清丽 , 黄倩 , 徐杨 , 等 .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模式与策略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2024,25(0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