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格局下挖掘与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资源

作者

李燕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思源实验学校 748100

引言: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出现了明显的深刻变化,增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大思政格局着重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阶段,新时代民族工作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线,也是思政教育核心内容里面的一个。处于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深度挖掘且合理应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资源,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即便各地在思政教育期间已开始重视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但在课程资源挖掘深度以及运用广度上还存在短板,本文围绕大思政格局状态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资源的挖掘与运用进行相关研究,拥有突出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1、大思政格局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

大思政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用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指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团结统一起来、相互守望帮扶,增进民族的凝聚与向心力,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十分契合,都是为了造就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从价值引导的角度看,大思政格局倡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范畴的具体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要点,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爱国、团结、奋斗精神同出一脉,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通过添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入地走进人们心里,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调合拍。

大思政格局下的全方位育人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了广阔平台,它冲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各个范畴,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利用多种渠道与形式进行渗透,大思政格局的搭建为其给予了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可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效益。

2、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资源

2.1 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

我国各民族有着长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其蕴含着诸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元素,就历史文献方面看,二十四史等正史把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记载下来了,若说张骞通西域、文成公主进藏等类似事件,体现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协作,我们可以从里面选取典型案例,做成教学素材,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传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礼仪、艺术等皆体现出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同时也体现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春节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各个民族在庆祝方式上有差异,但都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家人团圆的渴望,解析这些传统习俗里的共同体成分,可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文化间的相通性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2 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

红色革命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人民于革命斗争期间形成的宝贵物资,内含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团结精神,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奋进,为促成民族独立以及人民解放付出巨大牺牲,犹似红军长征的阶段,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有力支援,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重的革命情义。我们可凭借收集汇总革命故事、走访革命老区、挖掘革命文物等手段,把红色革命资源转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资源,把红军跟少数民族群众互助的故事放进思政课堂,让学生察觉革命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生死相偎,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2.3 现实发展资源的挖掘

自从改革开放实施起,我国各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收获了巨大发展成效,这些现实存在的发展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范本,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行动、脱贫攻坚工作等,带动各民族地区实现发展,使地区差距变小了,体现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一起富裕的理念。

挖掘当下发展资源,可采用收集各民族地区发展的典型实例、数据素材等方式,使学生明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帮扶和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效,提及新疆棉花产业拓展、西藏旅游业繁荣等事例,呈现各民族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付出与所得,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前途的信心。

3、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资源的运用

3.1 创新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当中,应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把挖掘出的课程资源高效融入教学流程,可采用案例教学的办法,选取历史文化、红色革命、现实发展等方面典型的案例做分析讲解,使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在讲授民族关系的时候,引入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案例,剖析其在推动汉藏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意义。

情景教学法同样属于有效的教学方法,能采用构建历史场景、模拟现实环境等手段,使学生仿若亲身在场,加大情感体验感,好比组织学生做历史剧表演,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瞬间,促使学生在参与时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还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把课程资源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群体,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3.2 开展实践教学,增强体验感知

实践教学是把理论知识转化成情感认同、行为自觉的重要途径,可组织学生到民族博物馆、历史遗迹、革命纪念馆等地方参观,使学生在实地探访中体会中华民族的长远历史与璀璨文化,懂得革命先辈的奋斗轨迹和民族团结的强大威力,带领学生去西藏实地参观布达拉宫,知晓它在汉藏文化交流里的历史意义;参观一下延安革命纪念馆,感受革命时段各民族人民齐心奋斗的精神。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里,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能在校园范围里设置文化宣传栏,呈现各民族历史文化、英雄精英、发展功绩等方面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平常生活里得到熏陶,在校园道路旁边摆放民族英雄事迹宣传牌,在图书馆设置民族文化书籍专属专区等。

结束语:在大思政格局的环境里,挖掘与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感意义重大,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进程,需要教育从业者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结合时代演进和学生特性,不断为课程资源增添内容并完善它,也需要增进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到优质课程资源共通,造就育人的联合力量,才能在大思政格局下更全面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就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雒兴萍 . 小学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J]. 甘肃教育 ,2025,(0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