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性能化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窦海燕

承德绿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备受关注。性能化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性能化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策略,分析了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选型、抗震构造措施以及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等方面来实现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优化,旨在提高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策略

一、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不仅满足了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也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高、质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更为复杂和强烈,面临着更大的抗震安全风险。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以满足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为目标,难以全面考虑高层建筑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需求。性能化设计理念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它强调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使用功能以及业主的需求等,针对性地设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二、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性能化设计是一种以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它突破了传统设计方法仅以满足规范最低要求为目标的局限,而是根据建筑的具体使用功能、重要性程度以及业主的特殊要求等,设定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如小震、中震、大震)下应达到的性能目标。这些性能目标可以包括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以及结构构件的损伤程度等方面。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等,可能要求在大震作用下结构仍能保持良好的使用功能,结构构件的损伤程度较小;而对于一些普通的住宅建筑,可能允许在大震作用下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但要保证结构不发生倒塌。

三、性能化设计的目标

安全性目标: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不会发生倒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性能化设计的最基本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适用性目标:对于一些对使用功能要求较高的建筑,如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等,要求在地震作用后,结构仍能保持一定的使用功能,尽量减少因地震造成的使用中断和经济损失。

耐久性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构造措施,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耐久性,减少结构因地震损伤而导致的过早破坏和老化,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四、性能化设计的流程

确定性能目标: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重要性等级以及业主的需求等,明确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目标。例如,确定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应保持弹性,中震作用下允许部分构件出现轻微损伤,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倒塌等。

结构分析与设计:采用合适的结构分析方法,如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等,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根据性能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和构件截面尺寸,进行结构设计。

性能评估:对设计好的结构进行性能评估,检查结构是否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如果不满足,需要对结构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满足性能目标为止。

设计文件编制:将性能化设计的过程和结果编制成设计文件,包括结构计算书、设计说明等,为施工和验收提供依据。

五、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策略

合理的结构选型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上存在差异。对于高层建筑,常见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在进行结构选型时,应根据建筑的高度、使用功能、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对于高度较低、层数较少的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它具有空间布置灵活的优点;而对于高度较高、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框架 - 剪力墙结构或剪力墙结构可能更能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因为它们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承载能力。

筒体结构是一种高效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它具有良好的空间受力性能和抗扭性能,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在设计筒体结构时,应合理布置筒体的位置和尺寸,加强筒体与其他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抗震构造措施

加强结构的整体性:通过设置合理的圈梁、构造柱、连梁等构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力。例如,在框架结构中,合理设置连梁可以有效地传递水平力,增强框架的抗侧刚度。

提高构件的延性:延性是结构构件在破坏前能够承受较大变形的能力。通过合理的配筋设计、采用合适的截面形式等措施,可以提高构件的延性。例如,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适当增加箍筋的配置可以约束混凝土的横向变形,提高构件的延性;采用工字形、箱形等截面形式的钢结构构件,也可以提高构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优化节点设计:节点是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地震作用下,节点往往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优化节点设计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在设计节点时,应保证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构件的承载力,同时要满足节点的变形要求,使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

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性能,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够减少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从而减轻结构的自重,降低地震作用。

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隔震技术是通过在结构底部设置隔震装置,将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消能减震技术则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器,如阻尼器、耗能支撑等,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

六、结论

基于性能化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策略是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合理的结构选型、抗震构造措施以及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化,可以使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更好地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优化策略,实现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化设计,提高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震工程研究的深入,性能化设计理念和抗震优化策略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宇星. 基于能量系数的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 24 (02): 8-10.

[2]田靖, 许立红, 刘少亮, 郭欢欢. 寒冷地区低碳建筑指标体系和主被动技术整合设计策略研究[J]. 建筑技术, 2025, 56 (02): 236-242.

[3]林智超, 徐龙河, 谢行思, 张格. 基于智能算法的自复位结构体系抗震韧性设计方法[J]. 建筑结构学报,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