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读· 研· 悟· 行” 教学范式在初中书法鉴赏课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周新

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中学校 402160

“读·研·悟·行”教学范式运用在初中书法鉴赏课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提高对书法鉴赏的水平,这要求教师按照“读史”“研技”“悟情”“练字”四步教学流程实施教学以在书法课堂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兼具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和书法实践,让学生理解书法艺术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对书法鉴赏的深度学习。

一、初中书法鉴赏课中应用“ 读·研·悟·行” 教学范式的意义

教师在初中书法鉴赏课中运用“读·研·悟·行”可以提高学生书法的鉴赏能力。“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书法作品的发展,增强对书法作品的文化认同感;“研”可以深化学生对书法技艺的理解;“悟”可以让学生对书法家的精神世界有所了解,加深其对书法作品意境理解;“行”学生可以将教师教授的知识付诸行动,加强知识迁移实现知行合一。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学生不仅可以系统地学习和鉴赏书法,还能提升其实践能力[1]。

二、读史:了解创作背景

在书法赏析课学习前教师可以基于教材针对教材中经典作品展开背景研究,收集相关的人物资料,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书法作品的创作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制作导学单,导学单涵盖了教材中书法作品的基本信息、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创作时代背景,以及列举一些值得学生课前思考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以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汉字书法之美的第一课时“点画之美”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见图1)进行背景研究,收集相关的人物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事迹、个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点等,并了解《寒食帖》苏轼在创作《寒食帖》刚好被贬于黄州当时北宋的经济处于动荡之中,但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教师要基于此创作导学单。导学单中,除了基本信息和背景介绍,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如“苏轼在创作《寒食帖》时可能怀着怎样的心情?”“你从苏轼的作品风格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特点是什么样的?”“苏轼的个人经历对作品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填空选择以及简答的方式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并汇总到导学单,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问题的思考逐步了解《寒食帖》的创作背景。

图片1《黄州寒食诗帖》

三、研学:掌握技法特征

书法的技法特征包含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诸多方面。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可重点给学生讲解笔法特征,向学生呈现不同书法作品的图片资料,并将不同书法作品中的同一个单字进行放大处理,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书法作品笔法走向导致的作品区别,并选择一篇作品结合“读史”部分进行细致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书法作品的技法特征。

以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汉字书法之美”的第一课时“点画之美”为例,教师可向学生呈现王羲之、苏轼等书法名家的图片资料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苏轼的《寒食帖》,将两幅书法作品中的“之”字进行放大比对,引导学生观察两幅作品不同的笔法走势,《寒食帖》笔画间的力度变化明显粗犷而《兰亭集序》的笔画间的过渡自然细腻,教师选择苏轼的《寒食帖》结合其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分析由于笔法因其长短、轻重、大小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寒食帖》的技法特征同时能辨识其他书法作品的技法特点。

四、感悟:体会精神意境

教师在指导学生书法鉴赏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书法作品的精神意境。教师可以引入书法美学讲解书法作品中的笔画的形态、结构、布局等要素如何体现出书法家的审美追求和个性特征,教师可以提出创设性问题引发学生对书法作品传达内核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书法家的精神意境[2]。

以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汉字书法之美”的第一课时“点画之美”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书法美学知识向学生讲解苏轼的《寒食帖》笔画豪放特点,

结构的错落有致以及整体布局的疏朗,都能体现出苏轼虽然遭到贬黜但人豁达细腻的个性特征以及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寒食帖》的书写特征能够体现苏轼怎样的精神内涵?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反映了苏轼本人何种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悟苏轼创作《寒食帖》时的精神意境。

五、练习:实现知行合一

练习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书法作品进行单字的临摹,在临摹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方式是否正确,字体笔画的起落转折是否合理,整体的布局安排是否恰当。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提高书法书写的水平,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以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汉字书法之美”的第一课时“点画之美”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苏轼《寒食帖》中“我”字进行临摹,教师需要将“我”字用多媒体放大展示方便学生临摹观察(见图 2)。在学生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我”字的书写是否有力且流畅,是否按照笔画的起承转合进行书写,如果书写不规范教师要及时纠正。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笔画间力度的变化,提高自己的仿写能力,最终能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达成书法练习的最终效果,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图2《寒食帖》“我”字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将“读·研·悟·行”教学范式运用在初中书法鉴赏课堂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书法知识,提高书法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栋.“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在初中书法鉴赏课中的应用—以鉴赏《祭侄文稿》为例 [J]. 广西教育 ,2024,(28): :91-93+97 .

[2] 蒲鸿, 来晓峰. 基于审美的初中书法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J].语文世界 ,2024,(3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