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以美育安全” :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作者

秦志敏

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学校玉成幼儿园,518106

一、引言

安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保障,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石。然而,审视当前实践,许多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仍停留在“教师讲、幼儿听”的说教模式,或依赖张贴警示标识、开展应急演练等标准化流程。这种教育方式虽必不可少,但难以触发幼儿的内在认同和情感共鸣,导致“知而不行”的困境。

与此同时,新时代教育理念愈发强调“五育并举”,其中美育对于滋养幼儿心灵、激发创造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将美育的核心理念与方式方法有机融入安全教育,实现“以美育安全”,并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模式转型:即从外在规训转向内在启发,从恐惧回避转向积极建构,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培育。本文旨在对这一创新模式进行深入探析。

二、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局限与“美育安全”的提出

(一)传统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

1. 形式化与单向化:教育过程多以集体教学、口头告诫为主,强调“不准”“禁止”等否定性指令,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体性缺失。

2. 情感剥离与恐惧化:为达到警示效果,有时会采用恐吓性案例或图片(如交通事故血腥画面),虽短期内能震慑幼儿,但易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长远看不利于其心理安全感的建立。

3. 知行分离:幼儿或许能背诵安全儿歌、指认安全标志,但因其缺乏真实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场景中迁移和应用所学。

(二)“美育安全”模式的内涵与合理性

“美育安全”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美的形象、情感和创造过程,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体验、乐于接受的内容,使其在审美愉悦中自觉建立安全认知、培养安全情感、养成安全行为​。

其合理性在于:

1. 契合幼儿学习特点: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情感和想象力。美育以其直观、生动、趣味的特点,与幼儿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高度契合。

2. 实现情感积极建构:美育能带来愉悦、舒适与和谐的情感体验。将安全与之绑定,能取代恐惧成为驱动幼儿遵守安全规则的内在情感动力,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3. 促进素养整体提升:该模式不仅传授安全知识,更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共情能力及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实现安全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理论支撑:美育与安全教育的融合基点

1.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教育不应是为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当下生活的过程。“美育安全”强调在幼儿真实、美好、充满审美情趣的生活情境中自然渗透安全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建构知识。优美、安全、富有设计感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索和建构安全知识的“第三位老师”。

3. 环境心理学理论: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一个布局合理、色彩和谐、标识友善的环境能自然引导幼儿产生安全、有序的行为。

​四、“以美育安全”的三维实践路径构建

(一)第一维:营造环境浸润之美,实现隐性教环境是隐形的课程。应精心设计“会说话”的审美化安全环境。

·秩序与和谐之美:活动室布局通透,区域划分清晰,动线流畅,物品收纳有序。这种空间上的秩序感本身就能减少冲撞、绊倒等风险,并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安定感。

·视觉与符号之美:将安全标识审美化、童趣化。如将“小心地滑”标志设计成打着雨伞的可爱小熊;将消防栓装饰成身穿制服的“消防员叔叔”,让冰冷的设施和指令变得亲切、易于接受。

·​互动与创造之美:设立“安全主题艺术墙”,展示幼儿创作的安全画、安全故事,使墙面成为记录、交流和分享安全知识的动态艺术空间。

(二)第二维:创新艺术融合之美,深化主体体验艺术是表达认知和情感的最佳载体。

·戏剧游戏与情境表演:创设“小医院”、“交通岗”、“消防局”等角色区,引导幼儿在扮演医生、警察、消防员的过程中,沉浸式理解安全规则和自救互救技能。经典故事《小兔子乖乖》即可改编为防拐骗情景剧。

·音乐律动与节奏之美:将繁琐的生活常规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律动操。如《洗手歌》、《上下楼梯歌》,用节奏和旋律帮助幼儿轻松记忆正确步骤,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快乐的身体律动。

·绘本阅读与情感共鸣:精选《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别让狐狸偷孩子》、《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等优秀安全主题绘本,通过共读、讨论,在美好的故事和图画中激发幼儿情感共鸣,习得安全知识。

(三)第三维:渗透生活践行之美,培养内在习惯

将安全行为本身转化为一种美、一种礼仪。

·行为礼仪之美:引导幼儿理解,安静排队不推挤、轻拿轻放玩具、饭后漱口等行为,不仅是安全的要求,更是文明和优雅的体现,是一种“行为美”。

·生活节奏之美:建立稳定、可预测的一日生活流程。规律的生活节奏赋予幼儿掌控感和安全感,这是一种源于内在的“秩序美”,是心理安全的重要基石。

五、反思、挑战与展望

“以美育安全”模式是对传统安全教育的一次深刻革新,其价值在于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不仅关注“安全”这一实用目标,更关注实现目标过程中幼儿的审美体验和人格成长。

然而,该模式的实践也面临挑战:其一,它对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及综合素养(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二,审美化环境创设和艺术化课程开发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其三,其成效多为隐性和长期,难以用标准化测试即刻衡量,需要建立更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展望未来,我们应:第一,加强幼师培训,提升其“美育安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第二,鼓励园所与家庭、社区联动,整合艺术与文化资源,共建“美育安全”共同体:第三,开展深入的行动研究,通过大量实践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六、结语

安全教育绝非冷冰冰的规则训诫,它完全可以是一场充满温暖、智慧与趣美的旅程。“以美育安全”的模式,其精髓在于用美的力量唤醒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对秩序的尊重、对和谐的追求。它让安全知识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让安全意识如种子般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素养与美的花朵。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S].2012.

[2]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 , 译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1.

[3] 孔起英 . 幼儿园审美性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J]. 学前教育研究 , 2018(05):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