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张敏
江苏省沭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语文课堂来向学生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未来的年轻一代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而小学语文学科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让学生更早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并受此熏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
语文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出更诚实的性格。因此,教师在小学阶段需要重视语文方面的教育,积极地向学生传播一些优秀的人物历史,当学生在学习一些名人传记或者是历史典故的时候,都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一些人生修养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在日后的生活当中也能够以此为榜样,对于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因为他们的年龄较小,还没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人的影响,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防止不良文化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时,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找到更多关于素质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优秀的品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德育的目标。
二、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讲解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并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的熏陶下逐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等教学资源,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故事,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为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大禹治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将其中的英雄主义、献身精神融入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大禹治水》是在我国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主人公为了治水所经历的磨难,使学生切实感悟到大禹为人民造福、与洪水顽强抗争的献身精神,这对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传统文化价值观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传统文化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所阐述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与学生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如孔子和弟子们的故事、孟子的“仁政”观念等。通过这些故事和阐释,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美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权力腐败、婚姻不自由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培养传统文化价值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并进一步践行美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教学扩展延伸,感悟文化特点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当中,更需要精心筛选适合小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求的传统文化元素,扩展语文知识学习范围,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被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语文教师应当挑选恰当的知识内容,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工作打开突破口,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热情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文章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重点为学生讲解春节的由来,进而为学生延伸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春节方面的文化知识,同时更能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样性魅力,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与学习,了解我国历史文化背景,进而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生学科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展现,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快速发展,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实践能力,基于语文教学根本因素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比如传统经典文本朗读活动等,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自我展示平台,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在学生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借助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将经典诵读作为语文课堂的常态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得以基于兴趣发展,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并完成教师安排的诵读任务,最终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水平,构建高质量的语文学习环境。
结束语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掌握主动学习语文的技巧才是语文早期阶段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课堂中,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效融合小学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小学生全面认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为他们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莉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传承和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9(12):53-55.
[2]王树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J].新课程,20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