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目标设定与达成途径
刘雪梅
肇庆市鼎湖区吴大猷学校, 广东 肇庆 52607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目标设定与达成途径,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特点确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德育目标。从教材内容挖掘、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言传身教等方面阐述具体的达成方式,旨在使德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目标;教材挖掘;教学活动
0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加强调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语文作为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更需要得到言行上的熏陶和引导。因此,深入研究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目标设定与达成途径,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德育目标的设定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教材中的课文选材广泛,涵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例如,从古代诗词中可领略诗人的爱国情怀、高洁志趣;从经典散文里能体会到对人性美好的歌颂、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细致剖析教材,梳理出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潜在的德育要点,如在学习描写自然山水的课文时,设定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在教授关于友情的篇章时,确立引导学生珍视友谊、懂得互助的目标,使德育目标与语文知识教学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二)结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逐渐活跃,自我意识增强,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仍在塑形之中。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面临着成长的困惑与烦恼。因此,德育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对于初一学生,可侧重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等基础品德;初二学生开始关注自我与他人关系,可设定尊重他人、理解包容等目标;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与未来规划,可着重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等。这样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德育目标设定,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与内化,助力其健康成长。
二、初中语文德育目标的达成途径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在讲解课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篇的分析上,更要挖掘背后的德育内涵。如在教授《背影》时,除了分析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深沉而内敛的爱,从而懂得感恩父母、珍惜亲情;在学习《藤野先生》时,透过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怀念,让学生感受师恩的伟大,培养尊师重道的品德。通过对教材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深入解读,将其中蕴含的爱国、敬业、友善等德育元素充分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汲取道德营养。
(二)精心设计德育导向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渗透德育。例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围绕“诚信的力量”“梦想与奋斗”等主题进行演讲,在准备过程中深入思考相关道德主题,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强化道德认知;组织小组讨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抉择,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道德与法律、人性与利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能力;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如演绎课本剧《木兰诗》,让学生在扮演角色中体会木兰的勇敢、孝顺与担当,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道德的感染与熏陶。
(三)凭借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都蕴含着德育信息。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课文中的道德故事,用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诚实、友善等品质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明白这些品质是值得推崇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做到敬业爱岗、关爱学生、诚实守信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耐心与尊重,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的效果巩固与拓展
(一)课外拓展阅读中的德育延伸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或具有深刻德育意义的课外书籍。如在学习完古代神话故事单元后,推荐学生阅读《山海经》等古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道德观念;在教授完关于成长励志的课文后,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汲取主人公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力量。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撰写读书笔记等活动,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深化对书中德育内容的理解,将课堂上的德育收获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道德视野。
(二)写作训练中的德育表达与深化
写作是学生思想情感的表达窗口,也是深化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德育导向的作文题目,如“身边的感动”“我心中的英雄”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品德与人物事迹,并将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思考、整理与升华,这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道德的内涵与价值。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与讲评,不仅要关注写作技巧,更要注重对其中道德观念的引导与肯定,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展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文字创作中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表达能力。
(三)家校合作助力德育成效提升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有德育意义的书籍,讨论书中的道德问题;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并在活动后与孩子交流感受,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通过家校协同育人,使语文德育在学校与家庭两个环境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方位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提升。
总结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目标设定与达成途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通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科学设定德育目标,并从深度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示范作用等多方面探索达成途径,再借助课外拓展阅读、写作训练、家校合作等方式巩固与拓展德育效果,能够使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有效实施。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
参考文献:
[1]王洪平.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方法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5):146-148.
[2]周大兴.浅谈初中语文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A]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3.
[3]曹亚宏.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7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