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害者视角探究高校反网络诈骗方法
仲金泽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28
摘要: 近年来,高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大学生群体成为主要受害对象。传统的反诈宣传往往以说教为主,忽视了受害者的真实体验和心理变化,导致效果不佳。本文从受害者视角出发,分析高校网络诈骗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反网络诈骗方法,以期为高校反诈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网络诈骗;受害者视角;反诈方法;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对高校师生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尽管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网络诈骗案件依然屡见不鲜,且诈骗手段不断更新,迷惑性日益增强。从受害者视角出发,探究高校反网络诈骗方法,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诈骗受害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还能为制定更有效的防范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意义
网络诈骗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在高校中的蔓延更是引人关注。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等特点,实施各种形式的网络诈骗,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因此,从受害者视角出发,分析高校网络诈骗的现状、特点及其成因,对于构建有效的反诈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受害者视角,深入剖析高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特征、受骗过程及心理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反网络诈骗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结果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4年8月,主要选取有过被网络诈骗经历的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学生选取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获得所有被试知情同意,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专业背景、受骗过程与心理反应等问题,共计发放问卷100份,除去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1份。
2、调查结果
首先,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在网络诈骗中是否上当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调查表明上当的大学生们上当时的心理总是满足以下心理中的至少一个:
(1)缺乏警惕性与轻信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诈骗时表现出明显的缺乏警惕性。他们往往容易轻信来自陌生人的信息,尤其是当这些信息以诱人的形式出现时,如中奖通知、兼职机会或优惠购物等。这种轻信心理使他们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
(2)贪利心理与投机心态
诈骗分子常常利用大学生的贪利心态,通过虚假的中奖信息、高额返利等手段诱骗其上钩。部分大学生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从而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3)恐惧与焦虑心理
诈骗分子有时会冒充公检法人员或其他权威机构,以涉及案件或违法行为为由进行恐吓,迫使大学生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这种恐惧心理使大学生在慌乱中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其次,个人的经历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现实生活中遭受过诈骗的大学生在网络诈骗中只有极个别几例。有自己注意过宿舍门口、食堂门口等地方的反诈骗宣传的受害者要远远少于没有注意过的受害者。
三、网络诈骗的主要形式与手段
了解并分析主要网络诈骗手段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揭示诈骗者的惯用伎俩,还能从受害者的角度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下是从受害者视角出发,针对高校环境中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进行的归纳与分析。
1、虚假兼职与刷单诈骗:针对高校学生寻求兼职和赚取额外收入的心理,诈骗者发布虚假的网络兼职信息,如刷单任务,承诺高额返利。受害者在完成小额任务并获得返利后,诈骗者会突然提高刷单金额,随后消失,不再返还本金及佣金。这种诈骗手段在高校中尤为常见,因为学生群体往往对兼职机会充满兴趣,且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2、票务与演唱会诈骗:诈骗者通过发布虚假的演唱会或活动门票信息,诱使受害者支付定金或全款购买门票。这些门票可能是伪造的,或者根本无法使用。此外,诈骗者还可能发送虚假网站链接要求受害者通过网站付款,而这些网站往往是钓鱼网站,旨在窃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资金。
3、校园贷诈骗诈:骗者通过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以“低利率”“免利息”等诱饵诱导学生贷款。然而,这些贷款往往是高利贷,最终会导致学生陷入债务困境。此外,诈骗者还可能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其他不法活动。
4、网购诈骗诈:骗者开设虚假的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诱使受害者在网站上购买商品。在受害者下单后,诈骗者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重新激活订单或支付额外费用。此外,诈骗者还可能发送虚假物流信息或提供假冒伪劣商品。
5、钓鱼网站诈骗:诈骗者通过发送虚假链接或诱导受害者点击恶意广告,将受害者引导至钓鱼网站。这些网站通常会模仿正规网站的外观和功能,以窃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密码。
四、预防反诈骗手段与方法
保护个人信息
谨慎透露个人信息:不在公共场合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使用安全支付方式:在网购或进行其他在线交易时,选择正规平台,使用安全的支付方式,避免直接转账给陌生人。
安装安全软件与工具
安装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以防范恶意软件的攻击。
使用反诈骗工具:下载并使用国家反诈骗中心App等官方提供的反诈骗工具,及时接收预警信息,提高防范能力。
提高识别诈骗手法的能力
了解常见诈骗手法:如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理财、网购诈骗等,提高识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保持警惕与理性思考:在面对看似诱人的机会或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理性分析,不轻信陌生人的要求。
及时报警与维权
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提供详细信息和证据,协助警方调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受害者视角出发探究高校反网络诈骗方法,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意识,构建全面的预警与防范机制。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保护高校学子免受网络诈骗的侵害,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文明.大学生网络电信诈骗特征与防范教育探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3,30(02):135-137.
[2]张济强.被害人视角下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11):67-69.
[3]肖燕,潘文锋.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对策的实证研究——以深圳市三所高校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5):22-27.DOI:10.13899/j.cnki.szptxb.2022.05.004.
[4]孙晨晨,孙颖慧.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新西部,2017,(24):131-132.
[5]李颖.网络诈骗手法“进化”[J].中国质量万里行,2022,(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