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课堂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

张惠明

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中学 215133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生态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生态课堂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通过分析生态课堂的概念及其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课堂;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课堂环境的和谐、自然与动态平衡,致力于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机教学环境。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生态课堂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一、生态课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 增进直观认知,激发学习意趣

生态课堂通过模拟实验、实地参观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将化学知识以更为生动、具体的形态展现给学生。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学习难度,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趣,使化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2.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需要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实验探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态课堂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注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生态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生态课堂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 突出主体地位,激发学习意识

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强化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与差异,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开篇与实验方案,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他们自发地投身于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例如,在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产生的视频,如火山喷发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的场景,或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是如何被制取和收集的。其次,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并详细解释反应原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反应物,而不是其他物质,以此加深对反应条件的理解。最后,学生按照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包括组装实验装置、加入药品、收集气体等步骤。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进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反应速度、气体收集情况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性质验证实验,如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其变浑浊(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或用木条检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生态课堂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化学性质,还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融入真实情境,构建生态课堂

在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中,一个关键要素是将教学内容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实践欲。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化学学科的历史脉络,选取那些引人入胜的化学发现故事,作为课程的引子,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历科学探索的历程。同时,教师还应敏锐捕捉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元素,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活动时,生态课堂的理念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得到生动体现。

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化学史上的经典实验或化学家的探索故事融入课堂,比如讲述拉瓦锡关于燃烧本质的开创性研究,或是介绍现代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揭示燃烧的具体条件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和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燃烧条件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可以讨论森林火灾的成因与预防措施,让学生分析哪些条件促进火势的蔓延,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这些条件来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在实验活动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的变化。比如,可以比较不同可燃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或者改变氧气浓度、温度等条件,观察燃烧反应的变化规律。

3. 加强教学互动,提高探究兴趣

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积极促进师生间及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通过构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框架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生态课堂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设置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议题可以包括“探索不同金属在日常生活及工业应用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或“分析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展现出的多样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我们对金属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相互学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实验小组,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在实验前,各小组需根据议题进行资料搜集,解不同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和化学性质(如与酸的反应、置换反应等)。随后,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共同操作,观察并记录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金属性质的本质。在实验后的讨论环节,各小组需整理并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同时尝试从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金属资源的价值及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理解,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框架内,生态课堂策略的应用,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凸显、真实情境的深度融合、课堂互动性强化的巧妙融入,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并显著提升其实验操作与理论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丽蔚.论如何构建初中化学生态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

[2] 李军刚.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化学教学[J].甘肃教育,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