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维发展
张芸华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转型升级挑战,从传统灌输式向引导启发式转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学生是学习主体,其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培养已成为学科教学关键目标。文章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通过营造适宜学习环境、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等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协同探究,进而实现道德认知内化与法治观念外化,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一、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重要使命,其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氛围营造与学习兴趣激发,教师应摒弃传统说教模式构建民主、开放、包容课堂生态,让学生感受思想交流平等氛围。课堂环境布置应当融入法治元素与道德符号,通过墙报、角落文化等方式创设浸润式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向价值引导。教师应注重设置思考性问题如如何看待校园欺凌现象、诚信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等,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欲望。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抽象道德法治概念具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从熟悉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例如讨论校园规则制定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规则商议与决策,体验民主过程内化规则意识。
教师角色定位亦需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课堂评价机制应突破传统唯分数论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与度、思考深度等方面表现,例如通过思考之星、质疑能手等荣誉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见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思维方式,对有创见性观点给予特别关注营造异见受尊重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悖论性材料或矛盾性现象,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如何平衡等话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二、设计情境任务,培养思辨能力
情境任务设计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关键环节,需立足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构建真实性问题情境,引发思维深度探索,教师应将抽象道德概念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情境,通过问题链设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任务难度应遵循递进原则,从简单判断向价值权衡转变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情境创设应当借助多种媒介如故事叙述、角色扮演等,激活多感官参与增强学习体验。问题情境应具备开放性与探究性允许多种解决路径与答案可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任务设计应注重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结合,通过模拟体验、实地调查等方式促进知行统一。
以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围绕校园规则制定与遵守主题设计情境任务。课前请学生收集校园常见问题如课间追逐打闹、卫生死角存在等真实情况,课堂伊始呈现无规则校园一日虚拟情境,让学生想象并描述若校园没有任何规则会出现何种状况,引发对规则必要性思考。随后转入校园公约制定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应建立哪些规则使校园生活更美好,讨论要求每条规则必须说明制定原因及可能带来结果,培养因果推理能力。各组提出规则建议后全班进行规则评议会,从公平性、可行性等维度评估每条规则价值,特别设置规则冲突情境如保持安静与自由表达权利冲突时如何处理,引导学生思考规则平衡艺术。规则确定后开展模拟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新规则体验规则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最后进行规则修订会议,基于实践体验完善规则内容形成班级共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互动平台,促进认知升级
互动平台构建期望能够打破传统师生单向交流模式,创设多维度交互空间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法治思维协同发展,此类平台应具备开放性与包容性,使不同背景、不同观点学生均能找到表达位置进而形成思想交流生态圈。课堂对话机制建设需关注话语权平等分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层次引导学生从表层认知走向深层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互动形式,应注重异质分组使不同特长学生在合作中互补成长。任务设计需确保积极互依性促使每位成员承担责任、贡献智慧,家校社互动平台拓展则打破学校围墙限制,将学习场域延伸至家庭与社区使学生在更广阔社会情境中建构公共意识。数字技术支持下线上互动空间建设为传统教学提供新可能,通过建立网络学习社区等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互动深度与广度,评价反馈机制是互动闭环重要环节应强调多元主体参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成长镜像。
以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主题互动项目。先建立社区观察员机制,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周边社区观察记录公共设施使用状况、居民行为习惯等,培养社会观察能力,回校后开展问题分享会,各组呈现发现问题如公共座椅损坏无人修缮、健身器材使用冲突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背后可能原因,从个人行为、管理机制等多角度思考。随后进行解决方案头脑风暴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建议,要求每项建议必须考虑可行性与多方利益平衡,方案形成后邀请社区居委会代表、物业管理人员等进入课堂与学生展开圆桌对话,各方围绕社区治理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学生在与成人对话中练习表达能力与协商技巧。基于对话成果学生团队制作社区公约宣传册与公共空间使用指南,通过实地宣讲或社区展板形式向居民传播,最后组织成效评估会,学生再次走访社区观察变化情况,反思解决方案实施效果与不足。
结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思维发展双重目标,通过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设计情境任务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促进道德判断与法治认知形成,通过构建互动平台能促进学生认知升级,实现个体思维与集体智慧有机融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体系。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走向更加科学、高效方向,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公民意识、创新精神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艺娟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J].2024(1):193-195.
[2] 孟辉 .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J]. 中外交流 , 2021,028(001):1560.
[3] 孙兆梅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