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作者

林永忠

安溪金火完全中学

摘要:美术课在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提升学生艺术认知与文化素养的关键途径。在美术课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既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又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并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与时代意识。本文旨在探讨在美术课中如何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案例,为美术教师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美术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策略;实践案例

引言

全球化进程加速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青少年面临多元文化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一)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族英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通过深入欣赏和积极创作美术作品,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通过欣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和伟大;通过创作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归属感。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时代意识

美术课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时代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时代变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时代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教学内容

在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首先需要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涵盖国旗、国徽、国歌等象征性元素,以及民族团结、抗战历史等深刻主题,同时也不乏中国传统艺术、民间美术和红色历史的瑰宝。通过选择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教师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历史;也可以结合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如绘制国旗、国徽、制作贺卡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的辉煌成就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美术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网络等,展示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美术作品和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别开生面的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注重美术技法的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

在美术课中传授美术技法的同时,也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技法传授相结合。例如,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画作品。这一过程的实施,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更能引领他们深入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精髓的无穷魅力,进而在内心深处种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种子。

(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表达爱国之情

创作实践是美术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美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实践,如绘制壁画、制作雕塑、设计海报等。这些创作实践活动,如同一扇扇窗,让学生得以窥见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抒发爱国之情和美好祝愿的舞台。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大事,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实践案例

校本课程《红色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开发

分析《开国大典》等作品的历史语境:

《开国大典》是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艺术作品,深刻揭示了20世纪中叶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多元面貌。以下从政治背景、创作动因、艺术表达及社会意义四方面展开分析:

政治背景:新政权的合法性构建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正式成立。背景是解放战争的胜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被歼,中共掌控大陆,终结了列强侵略和内部分裂的历史。随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创作动因:国家意志与艺术使命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董希文承担了这一任务。彼时新中国亟须通过艺术构建集体记忆,油画《开国大典》被赋予“以画语重塑红色记忆”的使命。董希文在简陋的画室中(仅3个月完成创作)突破物理空间限制,通过移除天安门城楼柱子、调整领导人站位等手法,强化画面的开阔感与庄严性,体现了艺术为政治叙事服务的时代需求。

艺术表达:民族化油画的创新实践

董希文在作品中融合中西技法:构图突破透视常规,巧妙运用左实右虚布局,毛泽东稳居视觉焦点,彰显领导核心之尊;色彩以红、蓝、金交织,红毯中巧妙混入木屑,质感倍增,汉白玉栏杆泛黄,历史沧桑跃然其上,既承传统工笔重彩之韵,又融敦煌壁画之色,开创“中国油画新风貌”。这种创新被徐悲鸿评价为“缺少油画特色却成就民族化典范”。

社会意义: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

作品凭借宏大的场景设计与符号化的细节处理(诸如54门礼炮轰鸣、28响礼炮回响,寓意政协54个团体与党28载奋斗历程),将历史的一瞬铸就为民族精神的图腾。1953年该画被印成年画发行超百万张,并进入教材,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载体。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主题,不仅记录历史,更通过视觉语言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

《开国大典》的历史语境是政治胜利、艺术创新与社会动员的交织。它既是政权合法性的视觉宣言,也是油画民族化的里程碑,更在文化层面构建了新中国诞生的永恒叙事。正如董希文所言,唯有“对新中国爱得深沉”的艺术家,方能以画笔凝固这一“大国气象”的历史瞬间。

四、结论

在美术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精选富含爱国主义精髓的教学内容,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教学增添活力,强调美术技法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并激励学生以创作实践为载体,尽情抒发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