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静脉溶栓药物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

张静 通讯作者杜艳秋

内蒙古医科大学通辽临床医学院/028000

张静(1990-),女,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主治医师。职务:无。民族,蒙古族。籍贯:内蒙古通辽市。

摘要:本文综述了静脉溶栓药物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当前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文献回顾,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治疗信息,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

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静脉溶栓作为恢复脑血流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应用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现状,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并对未来的治疗策略进行展望,为临床提供参考,改善患者预后。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1.1 脑卒中的分类与病理基础

脑卒中,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主要分为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引发脑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2]。这种血管阻塞多由血栓或栓塞造成,可能源自心脏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3]。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凝血机制异常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脑血流受阻,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和缺氧[4]。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液成分异常等多个因素[5]。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和血管痉挛等,这些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脑部血流[6]。血流动力学改变则涉及到血压波动、心输出量变化等,这些因素可导致局部脑血流减少[7]。血液成分异常包括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等,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这些机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引发脑卒中。

二、静脉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2.1 静脉溶栓药物的种类与特性

静脉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两大类。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如阿替普酶(替奈普酶(TNK-tPA,TenecteplaseMetalyse)是一种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的多点变异体,其化学式为C2558H3872N7380781S40。替奈普酶是第三代纤溶剂,为FDA批准生产上市1在临床上主要用的第六个纤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溶栓的治疗。),因其对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具有高度特异性,被广泛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8]。这类药物能够精确作用于血栓,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但其使用时间窗较短,通常限制在病发后4.5小时内[9]。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如尿激酶,虽然对血栓的溶解作用较强,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已逐渐被特异性药物所取代[10]。

2.2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发病在一定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那些症状严重且无明显禁忌症的患者[11]。病发后的时间是决定是否适合溶栓的关键因素,因为脑组织在缺血后会迅速生不可逆损伤[12]。禁忌症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史、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近期的头部外伤等[13]。这些条件可能导致溶栓治疗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因此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静脉溶栓治疗的挑战与展望

3.1 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问题

静脉溶栓治疗虽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主要风险包括出血并发症,尤其是脑出血,这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14]。溶栓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严格的时间窗内进行,以最大化治疗效果并最小化出血风险。患者的个体差异、基础疾病和用药史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3.2 静脉溶栓治疗的时机与剂量控制

治疗的时机和剂量控制是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生后的“黄金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患者恢复的可能性最大。然而,这个时间窗相对较短,通常为病发后4.5小时内。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15]。剂量控制同样重要,过量的溶栓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而剂量不足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更精确的剂量调整策略,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更精准的影像学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穆晓春,靳洪文,佘碧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BLL1、MMP3水平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4,17(10):1136-1140.

[2]李晓溪,颜霄迪,夏鹏,等.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感染的风险因素和列线图模型构建[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4,41(10):916-922.

[3]陈娜,陈雪芳,庄洁珊,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J].海南医学,2024,35(20):2935-2940.

[4]甄宏岳,欧俊灵.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19):76-79.

[5]任昊天,宋丽菲,史莎莎,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4,31(10):53-58.

[6]姜大鹏,陆新宇,余海洋,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术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4,24(09):56-57+59.

[7]杨琦,叶婷,焦宇琼,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行多效性血液净化体外血浆脂蛋白清除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4,32(05):536-544.

[8]张小静,董芬芬,屈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EZF1 mRNA、IRF2BP2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24,64(26):68-72.

[9]李艳,谢先龙,朱梦莉,等.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铁调素25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24,40(17):2425-2429.

[10]李水康,招汉荣.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J].海南医学,2024,35(16):2305-2308.

[11]姜艳,谷傲,方梦诗.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6(04):26-29.

[12]王绪耀,王水雨,崔嬿嬿.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4,29(04):405-407.

[13]吕强,王胜,魏卿.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评《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J].世界中医药,2024,19(15):2373.

[14]李志强,李元霄.基于神经功能、炎性因子指标评价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J].北方药学,2024,21(08):94-96.

[15]洪波,谷亚伟,王利军,等.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高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时机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07):5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