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探究

作者

任艺婕 卢毅 王晓梅 倪海滨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在众创时代,地方院校作为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国家、政府和社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的过程中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支持。中医药院校应顺应新医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革优化的这股潮流,组建各构成要素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养新医科背景下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

基金资助:浙江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CY23004);

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带动学术科学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基底,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高校应发挥教育合力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助力。中医药院校虽具备学科优势和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但在建构校内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多不足,任一要素的缺乏都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科学性产生影响,因而立足教育生态系统视角对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进行剖析有利于规整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元素、协调其间多主体之间关系,从而进一步结合中医药特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助推中医药院校学生投身更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

一、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体系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起源于生态学( Ecology) 理论,提出者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生态学适用的范围逐步突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局限,进而转向强调人与自然、资源、社会等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的研究,试图将世界纳入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强调从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注重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32-137.]]。

基于系统论视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可被视作一个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内外要素信息交换更迭的庞杂系统,与大学生相关的各种创新创业相关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力图达到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因而,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目标渐渐衍变为打造一个囊括社会、政府、学校、医院及学生为一体,相互之间进行良性互动、资源信息更新交换的有机系统,通常可将该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内部环境要素、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系统要素(见表1)。

从表1看,内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的创业设想及精神,是作为主体的中医药院校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 外部环境要素则包括在政府、社会、医药行业的共同作用下,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的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保障等信息资源; 内部系统要素代表着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可将其分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催化剂四类。生产者负责帮助学生从自身中医药专业吸收创意,进而形成创业意愿;分解者可依托相关技术部门,对学生们初步的创业创意展开评估与测试,为后续创业的落地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消费者是维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外驱力,通常指中医药行业如医疗机构、医药公司等通过投资、注资等方式,对院校项目进行吸收和转化成果的过程,是衡量创新创业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催化剂主要指向校外资源,衍生出各类型的中医药创业培训、创业实践,进一步搭建创业平台等,催生创业想法并使其尽快转化。各系统要素间的良性互动需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社会、医疗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生态因子的作用,依托新医科背景,跟随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引,着力构建有重点、有抓手的良性生态互动体系。

二、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现实困境

2.1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联动不畅

立足生态系统视角去观察当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产者的各中医药院校,基本都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支持体系,可作为独立的生态支持系统发挥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多由几个实施主体协同组建:如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因这些组织机构间存在信息壁垒、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各主体职责划分不清、政策宣导不明的情况发生。执行者因得不到有效指导和明确统筹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产生理解偏差,无法合理展开各环节工作,同时也容易持消极敷衍的任务观点草草了事,轻视创新创业项目的恒久培养,实验室和孵化基地荒废,项目资金无法到位......长此以往,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便会失去运行的核心脉络,各要素各行其是。

2.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全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课程体系始终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互动能使得创新创业创意与学术创新进行交汇共鸣,深度的学科融合往往能促成创意产生[[[]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23-24.]]。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标准实践课程,大多以临床技能为核心,对创新创业实践知识的涉及几近于无,中医药院校自身独特的优势专业未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学科融合,创新创业成果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强,很少能够被健康或医疗行业成功转化。此外,校内的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很难扭转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刻板印象。不少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将创新创业课程视为一门副课,把学习重点只放置于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上,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感兴趣。

2.3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支持效果不佳

日前,很多中医药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管理制度仍然代表了一种较为功利化的态度,过于重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学生需系统经过学习积累、催化创业意愿并落地执行的过程;急于促成项目的孵化与盈利,忽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消化进度。这说明管理制度层面对于师生保障与激励的机制建设尚不完全成熟,使得师生从源头上就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理解和普遍共识。另外,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从文化层面着手改革的难度相对比较大,部分学者不仅忽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甚至抵触创新创业教育,认为高等教育的象牙塔不宜被商业牟利行为“染指”。

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构策略

3.1建立功能健全的创业支持机构体系

结构合理的创业支持机构体系,是创业过程中的分解者,它能够评估创意创业的可行性,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推进一个新的创意快速地转变为商业机会[[[]周银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建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10) : 162-163.]]。一是建立创新创业主导性综合机构,主攻为创意和成果寻找商业化机会、寻找资金支持、申请专利、指导公司运作和管理等,同时联动校内其他科研机构、党政机关、附属医院,形成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持合力。二是组建创新创业技术部门,让创意从实验室“起飞”,对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与创业者共同分析用户画像,研发市场欢迎的技术产品。三是建立创新创业研究机构,系统研究创业者及新创企业的成长发展规律,对校内的支持体系进行评估,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与时俱进的支持帮助。

3.2设置“专创融合”的校本教学培养机制

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将创业课程与中医药专业领域相结合,围绕相应的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张晓星,张力学,祁佳斌.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6):6-9.]]。日前,很多中医药院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适应性较低,一般为通识性的基础课程,脱离专业基础。对此,应回归中医药专业系科的视角,构建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以满足学校专业创业教育发展的知识体系及教学安排。需聘请具有中医药专业创业成功经验的医疗行业精英及具备创业学专业背景的教育研究者共同开发校本创业课程,结合国家创业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专业创业核心素养开发相应读本、汇编贴近医疗行业的案例。授课者则应采取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案设计,根据中医药专业特点和其知识的迁移性构建教学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占比,同时借助相关平台或附属医院,通过实训实践为学生创业奠定实践知识基础。

3.3构建多元多向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

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中医药学生的创新行为意识,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中医药院校可重点依托丰富的外部创业网络激励学生投身创业活动,改良创新创业学院、岐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楼廊环境和以创新创业校园网、企业微信平台为主阵地的网络环境。通过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创客集市、双创表彰大会、创新创业之星评选等多元活动,加强对师生的双创价值观引导。同时,相关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必须一手抓,制定并出台创新创业高水平竞赛奖励办法,使得奖学金评定、学分积累与转换、综合素质测评、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以及申请审核制博士资格等重要制度与双创成绩适当挂钩,多维度激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塑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四、结语

基于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研究不仅是一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论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就业民生与发展的社会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从业者和研究者从系统思维着手思考各生态因子联动的有效路径和潜在可能,不断优化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支持体系。这对于我国实现以创新支持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劳动就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逐步落实“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政策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