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常态课堂下高中艺术课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案例探究
王静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北京 100000
一、本节课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节课对应课标分析、教材(或选材)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高中艺术课标的要求,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突出学科融合特点,本课程教学设计将围绕诗词音乐与影视的相互作用展开探讨与研究,面向高二年级学生展开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艺术顺应自然“气韵生动”等审美特征。在生活、文化和科学情境中感受和领会艺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各艺术门类的个性与共性要素,形成艺术通感,感受艺术形象,引发情感共鸣。
教材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 - 歌唱教材中第五单元“天长地久”及必修音乐鉴赏教材第九单元《文人情致》中均对作品《阳关三叠》进行了标注。结合艺术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要求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突出学科融合培养特点,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本节课对应大单元(主题)背景说明
本单元设定为3 课时琴歌古今——《阳关三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
诗词乐视
(三)本节课对应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高二学生音乐基础不一 , 多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美还处于一个低层次的欣赏阶段。
二、本节课教学目标
1. 艺术感知
(1)创设情景,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感知诗词音乐的音乐特征和文化背景。(2)通过创编、表演及探究诗词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探寻中国传统诗词音乐的文学性及艺术性。能感受、分析和理解不同艺术形式中音乐美感的表达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及其在特定艺术形式上所发挥的作用,领悟和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产生共鸣。
2. 创意表达
(1)能够用较为准确的感知诗词韵律,运用诗词吟唱技巧编创诗词吟诵谱,并能够有韵味的吟唱。
(2)能够整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诗词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发展,并能概括解说其双向赋能效果的实现途径。
(3)能够参与小组合作,根据诗词风格特点编配表演,并进行作品诠释与解说。
3. 文化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艺术的兴趣,体验经典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能够正确理解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深入感受中国古诗词及人文情怀,提升音乐审美及生活情趣;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珍视,坚定文化自信。
三、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明确影视作品中诗词音乐的有效运用,对影视及自身的价值影响,感受中华传统诗词音乐韵味。充分认识诗词音乐艺术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认识大众传媒的重要传播作用,并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作品创编与诠释,拓展调查探究音乐在影视中的更多发展与运用。
2. 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吟唱技巧方法,为诗词编创吟唱谱,并有韵味的进行歌曲演唱。深入体验诗词的语言美与音乐旋律美的结合。
能够整合已有知识,发展探究音乐感知力及艺术素养,分析诗词音乐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作用,并能够概括介绍其实现途径。
四、本节课所用教学资源和所需场地设施
多媒体音视频教学课件、学案(歌谱)
五、本节课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主要活动、评价的运用、设计意图等)
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
教学过程:
一、导入:(2 分钟)
(播放 PPT3)
24 年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节目,将影视、诗词、音乐和科技很好的做了结合。问:诗词音乐在当今以何种形式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播放 PPT4)环节二:课前小调查(播放PPT5)分享课后小调查(播放 PPT6)
这些“影视诗词音乐形式特点”可以概括为:
1、创作方式:现代音乐 + 诗词;
2、演唱方式:流行+ 吟唱;
3、音乐类型:影视歌曲、流行音乐、艺术歌曲等
诗词音乐在其中是如何为影片赋能的?通过同名片尾曲解读。
遇到熟悉的诗词可随即一起吟诵出来。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段片尾曲的形式特点?流行唱法 + 诗词吟唱的音乐特点;对影片的创作价值?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总结
吟诵开始,掌握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就相当于“入门”。让汉语阅读重新成为有旋律的吟诵。(PPT8)
环节三:吟唱音乐训练
吟诵符号,方便后面编创时标记,平声 135 音短“-”,246 音长“---”,韵字更长“----”,仄声“|”,入声“!”旋律记谱法,大家可以选择定性的方法,标记走向旋律。
“依字行腔”“依字行腔,吟唱训练,几个原则:平声低,仄声高,节奏为两个字为一组,一拍。一字对一音或两音,音程走向必须与声调走向一直,避免倒字。
环节四:吟唱创编表演展示
(PPT9)用前两课学过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中的王维的诗词《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我们吟唱练习的示例。
(PPT10)吟唱创编评价维度环节五:影视作品对诗词音乐创作的影响与价值
在影视中,今人对诗词音乐又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发展,具体来说影视作品对诗词音乐创作的影响和价值有哪些呢?
通过“李白葬吴指南”小片段来看看影视对诗词音乐的一些作用。请同学们分享在影视片段中读到哪些信息。
总结:影视特有的融合艺术性,将音乐、语言、影视画面融合一起,直接呈现诗词音乐形象及语境,让音乐成为一个切入点,影视作为一个媒介,诗词音乐得到理解与记忆传承,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影视等大众传媒便于传播,受众广泛。
艺术领域的诗词音乐曲高和寡,影视音乐的画面和音乐同时冲击受众,成为影视歌曲,通过影视听众的音乐感受能力得到加强。
环节六:《长安三万里》进阶挑战——《将进酒》吟诵环节七:《长安三万里》进阶挑战——《将进酒》影视配音秀环节八:总结陈述——中国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价值与发展
人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是《长安三万里》的一大主题。电影中的主人公们都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但在面对变化的时候,在不得志的状态下,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这是想传递给大家的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中的困境,但是我们要坚持往前。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 古诗词的传播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受到一定的挑战 . 而影视传媒业却凭着声画结合的优势飞速发展并开始与古诗词相结合 . 尤其是在古装剧中 , 古诗词更是与之联系紧密并通过人物语言 , 电视歌曲, 布景道具等方面展现出来。诗词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环节九:影视音乐拓展
《长安三万里》“长安”代表的是大唐群星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这部影视作品的音乐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剧中长安主题音乐运用具有代表意义,分别出现在几个重要的环节:初到长安、长安陨落、为了长安。双人物主题音乐设计:李白人物主题、高适人物主题也是别具一格,请同学们在课后对这两部分继续深入探索。更深入感受影视、诗词与音乐的美好。
本课时评价设计
(一)作业设计
影视音乐拓展
双人物主题音乐设计:李白人物主题、高适人物主题长安主题音乐运用:初到长安、长安陨落、为了长安
2、扩展搜索 1-2 首古诗词艺术歌曲运用的影视,介绍给同学们。
3、探索更多古诗词音乐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运用及效果。
(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即时性评价:根据课堂表现,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及歌唱学习情况,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音准、音高、节奏、旋律学习速度、歌唱咬字发声等方面;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谈交流、提问、讨论、演唱等方式,对教学环节中的目标达成进行评价。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根据提问、演唱学习、角色戏剧等活动的表现情况进行自评或他评。
作者简介:王静(1991.10), 女 , 博士 , 汉族 , 一级 ,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