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价值

作者

郭维艳

江苏省高邮市汤庄镇甸垛小学 2256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价值。通过阐述古诗词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操、语言文化认知、思维能力发展和道德情操培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本文分析了如何深入挖掘和高效利用教材中的古诗词资源。文章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和实施策略,强调了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实际意义,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价值;审美情操;思维能力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感的基石。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并借助具体案例分析,展现如何将这些教学价值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学习成果。

一、古诗词与审美情操培养

1.1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塑造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对美的敏感度与鉴赏力,进而促进他们对生活保持热爱与尊重的态度。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它跨越时空,让学生与千年的文化积淀对话,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教师需巧妙运用诗词的音韵节奏,启迪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他们对诗词内在情感的共鸣。韵律之美,如同音乐一般流淌在诗词的字里行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节奏与旋律的和谐,领略中华诗词的韵律艺术。丰富的意象,如同画卷般展开,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让他们在解读意象中感受美的存在,从而深化审美感知。古诗词的深邃内涵促使学生挖掘历史的智慧,理解古人如何以简练的语言承载宏大的主题,培养他们洞察细微、理解深广的审美能力。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欣赏艺术的细腻,也领悟到文化的厚重,这在提升他们全面素养的同时更在他们心中埋下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1.2古诗词教学的实施

以部编教材中的《静夜思》为例,李白以洗练的辞藻构建出一幅月夜孤思的画卷,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生动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重现诗中描绘的明亮月夜与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通过视觉与情感的双重渲染,使学生置身于诗境,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之美,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他们洞察诗人如何通过寥寥数语,巧妙地将月光与霜的意象交织,形成意境深远的诗眼,使学生在比较与对比中体会古诗词的精妙与丰富,激发对环境的敏锐洞察与人文关怀。通过互动讨论,深化学生对自然与内心世界交融的洞察,使他们逐渐形成对环境与情感的双重敏感,提升对周遭环境和人文情感的细腻感知。同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使他们更加珍视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跨时代的文化共鸣与情感理解力。

二、古诗词与语言文化认知

2.1语言文化的传承

古诗词,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语言精髓。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用韵律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与智慧结晶传递给后世。语言学习不只是词汇与句法的组合,更是文化脉络的探寻与传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古诗词的字面意义,挖掘其内在的象征与隐喻,使他们能够感知语言的微妙力量,体会汉语的独特魅力。

古诗词教学不仅传授文字知识,更是培养文化认同感的关键途径。学生在品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时,不仅学习了诗词的结构,也在心中播下了对古典美学的热爱。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比较古今语言差异,让他们理解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何丰富了表达,如何以简驭繁地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古老的语言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生机。如在解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时,可引导学生探讨其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创作活动,如诗词改编或情境模拟,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入现代生活,促进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在教授《望岳》这首诗时,教师应采取策略性教学,将诗词解析与文化探究相结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悟杜甫以泰山寓言壮志的象征手法,还需揭示泰山在古代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以及杜甫的人生境遇。可以设计“虚拟攀登泰山”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预习诗词、模拟登山和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心境,培养他们的文化感知力。

活动实施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理解泰山的地理特征与历史象征,然后模拟登山的艰辛,体验诗人在艰难中寓含的坚韧精神。在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以诗词为引,表达个人感悟,深化对诗中情感的理解。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强化了语言学习,也促进了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比较研究,比如将《望岳》与其他描绘壮志或山水的诗词对比,以此激发他们对古诗词多层次解读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古诗词不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激发情感共鸣的桥梁,从而使语言与文化在学生心中深度融合,孕育出深厚的语文素养。

三、古诗词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3.1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思维启迪者的角色,尤其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方面显示出独特价值。古诗词,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哲理,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意象、象征和情感,可以激活他们的思考活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这种以诗词为媒介的思维锻炼,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字内涵的洞察力,更在解构与重构诗词的过程中,孕育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词,学生能够在对比中洞察诗人独特视角,训练他们多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同时古诗词中的空白艺术和隐喻手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勇于挑战常规,提出独到见解。这种以诗词为桥梁,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教学方式,无疑为学生搭建了提升思维品质的阶梯,使他们在享受诗词之美的同时,发展出独立、灵活的思维习惯,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3.2古诗词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借鉴《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情感表达,设计互动式学习体验。例如,引导学生基于诗词构建原创的送别情境,将课堂转化为创意的实验室。此过程不仅检验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把握,更激发他们挖掘传统诗词的深层意义,同时在传承中创新,用个性化的语言讲述独特的故事。此类实践让古诗词从文本走向生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感,提升对文化传承的认识,从而强化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古诗词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彰显,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结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古诗词教学价值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不仅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从审美情操、语言文化认知,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而持久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将古诗词的多维教学价值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收获,从而让古诗词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张志伟.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 中华文化论坛, 2019(02).

[2]王戎生. 现代教育技术与古诗词教学创新研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21(12).

[3]周国平. 创新思维与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