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转向、时代之思与实践之行

作者

蒋文嵘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常州三杰”的光辉事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已凝结成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将常州三杰精神作为兼具本土特质与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载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润地方红色文化滋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和感召力,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转向

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的联系”[1]。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其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与介体呈现系统性变革,唯有把握其演变规律,方能增强工作的时代性与实效性。

1. 时代语境的深刻重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一论断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作用下,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单边主义政策,通过“贸易战”“科技战”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同时借助舆论造势传播错误价值观,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强化历史主动,筑牢青年一代的思想根基。

2. 教育对象的特征演变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具有个性独立、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群体特征。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持续增强,自我提升需求显著,但也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功利主义思潮交织,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认知偏差,表现为 " 认同奉献却回避实践 "" 向往成功却轻视奋斗 " 等矛盾心态。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话语体系,增强价值引领的针对性。

3. 传播环境的范式转换

媒体融合发展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传统教育模式受限于时空边界,以现场宣讲、纸质媒介为主要载体,传播路径单一。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打破了时空壁垒,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即时互动传播的新格局。但信息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错误思潮与不良信息渗透风险加剧,对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与引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4. 实践形态的多维拓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单向灌输为主,教育活动局限于特定时空场景,虽具有情感互动优势,但覆盖面与时效性不足。新时代教育形态呈现全时空、立体化特征:一方面,信息技术赋能使教育内容实现生动化表达,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二课堂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实践育人延伸教育链条,形成了线上线下协同的育人格局。

二、常州三杰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之思

1. 过程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运行过程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施加教育影响,二是被教育者能动的接受教育影响,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3] 。常州三杰精神的融入过程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特征。从师生互动维度看,教育者需系统掌握三杰事迹与精神内涵,通过故事化叙事增强教育感染力,同时依托纪念馆等场所开展现场教学,构建 " 认知 - 情感 - 实践 " 的育人链条。从价值形成维度看,其教育过程既是大学生内化革命精神、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从方法论维度看,需摒弃灌输式教育,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形成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2. 多维价值的时代彰显

2.1. 政治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方化表达,常州三杰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其融入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社会稳定提供思想支撑和政治保证。

2.2. 经济价值: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其倡导的实干精神能够纠正功利主义倾向,引导学生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

2.3. 文化价值:作为本土红色文化的核心载体,常州三杰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对多元文化的辨别能力,推动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4. 管理价值:管理主要分为硬管理与软管理之分 ......, 软管理展现的则是柔性的一面 [4],体现在利用文化教育进行熏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构建柔性管理模式,既降低学校管理成本,又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实现育人与管理的协同增效。

三、常州三杰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之行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在它诞生以后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客观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之一,更体现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5]。立足新时代,需以系统思维构建实践体系,推动常州三杰精神落地生根。

1. 课程渗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环节融入常州三杰事迹,把马克思主义与地方常州三杰的故事和案例联系起来[6] ,增强理论教学的本土性。专业课教师需把握“盐与水”的融合艺术,将常州三杰精神中的创新意识、奋斗精神等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2. 社团培育: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组建三杰精神研究社团,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通过专题研讨、史料整理等活动深化理论认知。鼓励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传播作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形成“学习-研究- 传播”的良性循环。

3. 网络传播:创新话语表达形态

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开发微视频、动漫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增强内容吸引力。组建大学生网络宣传员队伍,开展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抵制错误思潮,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实践的有机衔接。

4. 党团引领:强化组织育人功能

将常州三杰精神纳入党团课教学体系,开发专题课程,邀请党政领导、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三杰“后人”授课 [7] 开展讲座。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组织学生骨干开展理论研修与实践锻炼,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形成" 骨干带动群体" 的辐射效应。

5. 实践淬炼:构建知行合一机制

深化与常州三杰纪念馆等机构的合作,在校内建设微型展馆、开展文化展演,在校外组织寻访实践活动,通过情境体验强化情感认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明确校地各方职责,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常州三杰精神从认知层面转化为实践行动。

结语

常州三杰精神作为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立足新时代,高校需深挖地方红色资源,通过课程、社团、网络、党团、实践五位一体的路径创新,将常州三杰精神转化为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融入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 :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 [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46.

[3] 镇方松 .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24-28.

[4] 仇君君,汪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域中的“常州三杰”精神传承与创新研究 [J]. 世纪桥,2018(8):80-81.

[5] 顾海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6-28.

[6] 程金池,崔韶露,唐子俊,周健颖 .“常州三杰”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77.

[7] 余杰,汤正华,熊焱生,汪禄应 .“常州三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探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37)5:14.

作者简介:蒋文嵘(1981- ),男,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 2022 年立项一般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美育教育的价值归因与实践路径研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CDGZ2022054。

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为代表的常州三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三位重要领导人,100 多年前为了救亡图存,常州三杰不约而同走上了一条伟大而又艰险的革命道路,为党和革命事业奋斗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