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杨阳

天津传媒学院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失衡、农村发展滞后的国家战略,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文化、生态、社会等振兴。公共艺术设施是乡村公共空间中的文化载体。公共艺术设施不仅仅是乡风文明风貌的展现,其融合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公共艺术设施的建设目的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二)研究意义

关于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艺术设施的教学实践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具有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主要是,打破长久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城市中心主义,将艺术设计的教学空间从城市拓展到乡村场域,以乡村公共艺术设施为具体实践样本,贯通艺术与乡村公共艺术设施、乡村文化生态、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等边界的融合与对话,丰富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论启示;突破了现有的理论研究对乡村公共艺术设施研究局限性的框架,是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的有益探索,是乡村振兴战略下艺术学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的可操作性研究。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公共艺术设施建设的关联性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核心目标,旨在通过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与民生的系统性提升,重构乡村发展范式。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乡村公共艺术设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文化载体,更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媒介,而公共艺术设施的建设能够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公共艺术设施并非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嵌入乡村振兴整体逻辑的关键节点,既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又承担着生态修复与社区动员的功能。

(二)乡村公共艺术设施的功能属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公共艺术设施既是文化价值体现,又是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与桥梁,在文化传承、生态平衡、凝聚民众方面发挥着能动作用,满足乡村振兴中的“全方位”需求,以“艺”造乡村空间意义。福建莆田永定乡土土楼建筑空间以客家纹样元素构建公共景观小品,对客家纹样进行拆解、转义、重构,将土楼建筑构件进行变形,让其“会讲话”,延续村落文脉,通过村民参与性制作,激发村民文化认同;贵州雷山县千户苗寨梯田景观小品通过“美”的制造满足农耕、生态双重需求,梯田高低落差形成光影景观小品,将农耕空间打造为学习体验的公共艺术空间。这公共艺术设施,乃是实用性的——它们并不是独立景观,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介景观”—它们通过文化符号的转译、生态意义的表征、社区嵌入网络的建构,将理想目标,变成可望、可触、可知的具体空间。

乡村公共艺术设施功能定位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结构的新塑造上。乡村公共空间在传统意义上早已因人去楼空而走向功能的荒芜化。艺术设施介入后,乡村空间中的村口广场、文化长廊等成为了村民的公共空间所在,村民在公共空间重新聚集,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公共空间的再生产。云南勐龙镇曼勒村以参与式壁画重塑了村民的公共空间所在,村民相互之间开始交流,村民开始聚集,以壁画吸引游客,发展民宿、手艺等产业,形成了艺术引领观光旅游的新经济。新的功能定位满足乡村振兴“富足”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又以公共空间重塑培育了村庄的归属感和治理参与感。

同时,公共艺术设施设计往往结合乡土材料与乡土低碳艺术工艺,如浙江桐庐镇用废弃农具制作雕塑小品既节省材料成本又低碳环保,将绿色环保理念变为可视的文化、将“绿水青山”变为现实、“美丽乡村”变为一种文明,这些案例不仅停留在空间美化的阶段,而是将绿色理念与文化植入设施设计中,贯穿设施生命全程的一种创新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案例。

公共艺术设施上述这种“一站式”的功能,令公共艺术成为乡村振兴资源整合、释放内生力量的枢纽,功能的复合程度,决定战略的布局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三)国内外乡村公共艺术设施建设案例对比

国内外案例的差异化实践也进一步揭示了公共艺术设施与乡村振兴的深层关联。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将废弃地改为具有地景装置(装置即是“地景”)的装置群,在增加人口回流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法国拉维勒特公园以解构主义手法将城市周边改造为市民文化活动场所,将废弃的产业改造为结合在地景观和装置的市民生活场所。对比来看,政策性主导的技艺传承保护与文旅经济开发,浙江松阳“松阳编木拱”活化、贵州洪江村贵州布依族村布依文化 IP 等。它们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内在耦合性,国内偏向于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导向,国外偏向于社区赋权与生态实验。但在公共艺术设施与乡村振兴中,以“地景装置”的“在地性”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可感知、可触碰的,保留了夯土的原真性。

公共艺术设施外溢再次佐证,公共艺术设施嵌入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洪江村,艺术家驻村不仅修复老建筑,还通过组织村民参与壁画创作,重建邻里互动网络,间接推动乡村治理从“行政主体”转向“共建共享”此类实践表明,公共艺术设施不仅是空间美化的工具,更是整合多方资源的纽带,公共艺术设施建设亦是乡村振兴的过程,激活传统文化、重构生态关系、重织社会关系,进而实现以“乡村艺术”,成就“以乡村滋养艺术”,足证公共艺术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它既是战略落地的具体抓手,也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接口,其功能复合性直接决定了战略目标的实现深度与可持续性。

三、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与乡村公共艺术设施相关的课程教学还处于缺乏课程整体系统性教育体系的状态中,与乡村公共艺术设施相关的教学内容仍然与乡村振兴课程教学存在无法有效结合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城市公共建筑为主,乡村议题仅作为附加模块零星嵌入,缺乏对乡土文化基因、生态适应性设计等核心内容的系统研究。

具体而言,部分设计类课程虽涉及公共设施设计模块,但其案例分析多聚焦城市广场或社区公园等城市空间,乡村场景的在地性需求常被简化为“田园美学”的符号化表达。此外,教学资源与实践场景的局限加剧了这一矛盾,校外实践基地多集中于城市更新项目,学生缺乏深入乡村调研的机会,对乡村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生态特征的理解流于表面。教学过程中,学生课程设计方案中频繁出现 " 视觉形式优先 " 的设计倾向,例如过度依赖标准化景观小品模板,忽视本土材料适配性研究;或简单机械套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规范,导致方案因脱离乡村实际而难以落地。

更宏观的问题在于,缺乏跨学科的协作机制和以设计服务落地为主的教育目标。乡村公共艺术装置的设计是一项多领域知识共同参与的跨学科实践,而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艺术生产和造型训练上,缺乏对技术、经济、社区动员等方面的考量,以形式美作为教育标准,缺乏对文化、生态、社区参与度等内容的关注,偏“设计”轻“落地”的教育目标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乡村现实时,既无法解决乡村问题,又不能构建乡土社会的文化认同,艺术设计教育服务乡村建设的价值缺位。

四、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教学实践框架构建

(一)教学目标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教学实践框架,需以“在地性”为引导,进行多学科、多方向的系统教学。课程教学目标导向,在于培养学生以“在地性”的设计思维和责任感,理解乡村文化逻辑和生态肌理,而非城市设计的简单复刻。比如通过实地田野调查、与村民并肩工作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乡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将传统技术和传统文化作为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现实选择,而非仅仅局限于视觉的形式创新,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设计技能,更需要获得文化敏感和社群动员的能力,在协同的设计过程中尊重村民的意向,平衡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结合学科多元和多方协作。比如在建筑学学生协同的基础上,考虑公共艺术设施结构的安全性,引入社会学方法思考村民的习性,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考虑低碳材料的运用,让学生在复杂协同的基础上理解乡村的建设。最终实现“以设计赋能乡村”的教育使命。培育出既能扎根乡土、又能驾驭现代设计工具的“新乡土设计师”,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二)教学内容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教学实践框架以“在地性”为总目标,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综合性的培养,塑造其“在地性”设计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熟悉乡村文脉与生态,而非生搬硬套的城市设计模式;通过田野调查与村民参与设计,根据在地社会的实际需求将传统技艺和当地文脉演绎成艺术设施设计方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更要突出文化敏感性和社区动员能力。

教学内容围绕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展开,理论模块涵盖乡土文化研究、乡村公共空间理论与政策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认知;践模块包括参与式设计思维、乡村社区材料创新和社区动员技能培训,培养学生适应乡村语境与艺术、功能融合的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创新强调“在地化”与“协同性”,通过驻村调研、项目制学习及数字技术融合,培养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教学实践框架构建中,课程模块设计以 " 在地性 " 为核心导向,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的模块设计。理论课聚焦乡土文化解码,通过田野调查方法论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村落肌理,解析传统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基因与生态逻辑,例如闽南红砖厝的空间叙事、徽派建筑的装饰符号体系等,使学生在解构与转译乡土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觉。课程设置包含乡村在地材料特性研究模块,系统认知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同时引入可持续性设计理论,培养学生通过材料组合与构造创新实现低碳节能目标。实践课则以软件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转化为乡土创造的赋能工具,通过 3Dmax、Sketch up 等软件的应用,训练学生将乡村特征进行数字化转译与参数化重组的能力。课程采用 " 命题式设计 + 在地建造 " 模式,以真实乡村公共空间为载体,围绕村民议事亭、田间步道标识系统等课题设计更新,要求方案必须通过材料强度测试、村民使用场景建模等多角度思考验证。在实践中深化文化敏感性、社区动员能力与艺术功能融合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实践框架不仅关注设计技能的培养,更注重通过文化传承、社区参与与可持续设计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公共艺术设施建设输送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学实践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同频共振。

四、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的乡村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教学实践,艺术和乡建密不可分的需求和可行性,不仅体现在“在地性”教学体系的建构中,学生能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从乡建到生态、从环境到社区、从乡土需要和在地需求到艺术设施的设计实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浙江松阳“老屋再生”项目夯土技法和编木拱技术的“活化”,贵州洪江村民参与设计的乡村壁画实践,艺术设施对“在地性”社区认同和推动作用,都证明了艺术设计教育“技术中心主义”转向对乡村肌理、文化基因及生态的系统认知,打破“千村一面”,以“艺术设施设计乡村”为使命的必要性。

但是目前也存在复杂的乡村建设场域中的多元利益如何平衡、艺术设施缺乏后续长效维护、数字技术介入乡村缺乏智慧与智慧缺乏等问题。未来还需继续探索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如培育“村民设计师”,将艺术设施从“输入引进”走向“生长内生”;学科介入更多元,将社会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引入教学,如通过大数据研究村民行为、或与生态治理相结合考虑设施设计等。最后,政策、资源支持依然关键,只有形成“政府搭台、学校支撑、企业反哺、村民做主”的良性关系,才能改变校地合作“短平快”、项目“碎片化”等现象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乡村公共艺术设施教学实践的深化,或将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接口。以乡村为艺术教育的“田野课堂”,培育乡村振兴“新乡土设计师”,进一步为世界乡村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存留“乡土基因”,激发乡村经济、生态与治理的勃勃生机,艺术教育这样的探索回应当下和未来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文化使命,它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社会创新的催化剂,是连接传统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可持续实践路径。

在研项目:天津传媒学院 2024 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技术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公共艺术设施》为例》,项目编号:B24136590306

杨阳(1990 年 -)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保护

参考文献

[1] 闫若婻 , 吴月 . 乡村学校美育 : 价值、功能与实现 [J/OL].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7[2025-05-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81.G4.20250516.1335.002.html

[2] 吴晔 , 张金元 . 高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乡村在地性艺术教学 实 践 研 究 [J]. 陕 西 教 育 ( 高 教 ),2025,(05):94-96.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5.05.022.

[3] 吴峥 .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价值阐释与路径探究 [J]. 农业经济 ,2025,(04):113-116.

[4] 张千千 , 李叶 , 陈炯 . 在地化美育课堂为乡村复兴造血—转 化 乡 土 资 源 为 地 方 文 化 基 因 IP 符 号 [J]. 设 计 ,2025,38(06):76-83.DOI:10.20055/j.cnki.1003-0069.002523.

[5] 汪煜梅 . 乡村振兴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C]// 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 . 第七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 .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3:16-17.DOI:10.26914/c.cnkihy.2023.025829.

[6] 吴佩芬 . 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综述 [J]. 农业经济 ,2021,(0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