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外协外包管理过程风险控制研究

作者

常金瑞 吴江浩 郭猛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河南省新乡市 邮编 453002 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山东省青岛市 邮编 266107 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山东省青岛市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竞争持续深化的环境下,部分企业为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核心业务,选择通过外协外包的形式整合外部专业力量。这种将非核心业务或生产环节委托外部机构的经营模式,在发挥专业分工优势、促进资源合理流动的同时,也伴生了一定管理挑战。在过往实践中发现,合作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若缺乏系统化管控措施,或对企业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外协外包管理开展风险控制研究,或能为企业提升运营稳定性、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1 外协外包管理过程风险分析

1.1 供应商选择风险

资质审核环节存在优化空间:在开展外协外包供应商遴选工作时,若企业对供应商资质核查流程执行不够充分,可能会导致合作方资质与项目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适配偏差。比如,在对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文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核心资质文件的核验过程中,若未能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可能使得部分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力储备不足的供应商进入合作范围,进而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与进度推进产生潜在影响。

供应商信用评估体系待完善:部分企业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若未能构建全面系统的信用评估机制,可能会与信用记录存在一定瑕疵的供应商达成合作。此类供应商在过往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劳务纠纷、合同履约争议等情况,在后续合作进程中,可能出现合同条款执行偏差、交付周期延长等问题,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成本增加与运营风险上升等挑战。

1.2 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条款存在优化空间:作为与外协外包合作方交互的主要文件,合同条款的完备性对合作成效影响深远。当产品质量验收标准、交付周期界定、履约争议处置等关键条款的表述存在模糊或疏漏时,可能在履约过程中增加双方分歧风险,为责任划分与纠纷解决带来一定难度。

合同履约监督机制待健全:即便合同条款设计较为完善,若缺乏系统性的履约监督体系,也可能影响供应商履约质量。若未能建立常态化的履约跟踪机制,定期对生产进度、质量管控等关键环节进行核查,可能导致供应商部分履约行为偏离约定要求,进而对项目整体推进产生潜在影响。

1.3 质量管控风险

质量标准不统一:由于企业与外协外包供应商在质量理念和标准上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质量标准不统一。企业要求产品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而供应商为降低成本,采用较低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从而生产出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品。

质量检验不到位:在产品验收环节,若企业质量检验手段落后或检验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可能无法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例如,对一些复杂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缺乏有效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企业生产环节,影响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声誉。

2 外协外包管理过程风险控制策略

2.1 加强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优化资质审查流程:建议企业构建系统化的供应商资质审核机制,在遴选合作伙伴时,对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文件及财务报表等关键资质材料进行细致核验。同时,可通过实地考察、与供应商合作方开展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其实际生产能力、技术设备情况及内部管理效能,以确保合作方具备与项目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与资质条件。

完善信誉评价体系:可考虑建立多维度的供应商信誉评估框架,从合同履约情况、商业信用记录、社会责任履行等层面开展综合考量。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行业协会评价报告、公开媒体资讯等多元渠道,全面收集供应商信誉信息,优先选择市场口碑良好、信用记录优异的企业开展合作。针对信用记录存在瑕疵的供应商,建议审慎评估合作可行性,必要时采取规避措施。

2.2 完善合同管理

优化合同条款设计:建议企业在合同签署前,协同法务、技术、采购等领域专业人员,共同研讨并细化合同条款。可将产品质量标准、交付数量、价格体系、履约周期、验收流程及责任界定等核心要素纳入合同文本,确保条款表述清晰、权责对等且具备可执行性。同时,需重点关注合同条款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契合度,降低潜在法律风险。

完善合同履约管理:可尝试构建合同执行动态跟踪体系,指定专人负责履约过程的监督与协调工作。通过定期走访、阶段性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供应商生产进度与产品质量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沟通反馈机制,推动供应商持续改进。此外,可建立合同变更分级审批制度,明确变更条件与流程,确保合同调整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3 强化质量管控

质量标准协同:在合同拟定阶段,建议企业与供应商展开充分的技术交流,通过深度沟通明确产品质量规范,并将相关要求细化至合同条款中。针对工艺复杂或技术要求特殊的产品,企业可提供详尽的技术文档与质量说明,以此促进双方对质量标准的充分理解与共识。此外,定期开展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评估,有助于推动双方质量管控能力的共同提升。

质量管控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检验体系,合理配置专业质检人员与先进检测设备。在产品验收环节,严格依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执行检验流程,着重把控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对于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可依据合同约定与供应商协商解决方案,包括整改、退换货等措施,并依规处理相关责任问题。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机制,通过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溯源分析,持续优化质量管理流程。

2.4 落实安全管理

优化供应商安全管理协同:在供应商筛选环节,可将安全管理能力作为重要评估维度,优先与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期间,建议定期开展安全主题交流活动,通过知识分享、案例研讨等形式,协助供应商提升安全管理认知与实操水平。同时,可鼓励供应商结合自身实际,持续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安全管控联动机制:企业可尝试将外协外包安全管理与自身安全体系有机整合,探索制定统一的安全管理规范。通过定期开展生产现场安全巡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并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进方案。建议双方联合制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权责分工与处理流程,确保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协同应对。

结束语

外协外包管理过程涵盖多个环节,各环节潜在的风险因素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一系列风险控制手段,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协外包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项目推进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结合自身业务特性与实际运营情况,探索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风险控制方案,并通过经验总结不断优化外协外包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协同发展。此外,鉴于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与企业业务的持续拓展,企业还需保持对外协外包管理新风险、新挑战的敏锐洞察,适时调整和完善风险控制策略,助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发展进程中的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1] 薛琪 , 杨薇 , 许桑诺 . 航天制造型企业外协管理全流程风险控制研究 [J]. 航天工业管理 ,2024,(08):35- 38.

[2] 彭思嘉 , 杨鑫 , 高强 . 军工研发单位外协流程的风险识别与优化 [J]. 中国招标 ,2024,(06):166- 168.

[3] 赵鹏飞. 研制与生产相结合的航天企业外协管理探索与实践 [J]. 航天工业管理 ,2022,(04):66-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