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司内部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作者

武婷

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审计整改工作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闭环,审计整改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效能的发挥。文章通过内部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绩效进行充分量化,并从多维度揭示其整改工作效果,改变了单一指标评价的不足,对于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工作落地效果,强化工作闭环管理,优化绩效考核,严肃问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关键词: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模型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现问题为手段,提升管理为目的。审计整改是审计监督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衡量审计工作效果的一把尺子,是落实整改工作责任、落地整改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构建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模型,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工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并从绩效运用角度进行引导,对于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审计整改问题分析

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 “最后一公里”,审计整改工作直接影响着审计成效的达成。近年来随着公司合规性工作建设的需要,公司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少部门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成为影响审计工作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横向对比,整改缺乏主动性,整改计划无法达成整改目标

一是被审计单位对于发现的审计问题分析不够彻底,没有提出系统性的整改目标,提出的整改工作计划不严谨,无法有效达成整改目标。二是审计整改绩效无法在被审计单位间形成横向对比,被审计单位缺乏主动性和配合,或避重就轻进行选择性整改,或光整不改,导致审计工作敷衍塞责,流于形式。

2. 整改浮于表面,问题“屡查屡犯”

被审计单位整改和成果运用大多停留在表面,仅限于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事论事,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尤其对审计反映出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未能做到追根溯源、举一反三,导致许多问题反复出现,屡禁不止。

3.整改落实无明确评价标准和规则

被审计单位对性质、类型、风险等属性不同的审计发现,没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执行标准。整改落实缺乏明确评价规则,基本只有整改完成率一个评价标准,实施及复核过程主观度较高,无法充分表明整改成果的有效性。

二、审计整改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思路

传统审计整改评价标准单一,通常只有整改完成率。通过综合考虑审计整改评估维度,并结合以往整改案例的分析研讨,分别从整改工作计划质量、整改工作完成质量两个维度来综合构建评估模型,对审计整改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定,实现评价绩效的可量化、可比较化及标准化。

评分公式:S=∑(W*R+W* Q)

其中:S为审计整改质量评价结果总得分;R为整改工作计划质量得分

Q为整改工作完成质量得分;  W为评价维度的权重

四、审计整改质量评估的评分细则

(一)关于整改工作计划质量的评价

1. 整改工作计划质量的评分结构

整改工作计划质量分别从整改目标清晰完整、整改措施科学合理和交付成果完整有效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评,合理设置评分结构比例。

2.整改工作计划质量的评判标准

2.1整改目标:整改目标清晰明确且完整,能很好地解决审计问题,得满分。存在多项整改目标的,则总分数在各项整改目标间均分。如果整改目标难易度差异明显的,也可按难易程度在各目标间分配分值。单项整改目标明确清晰得满分,不清晰得0分,不取中间值;整改目标不完整、缺项,则直接扣减该缺项的分值。

2.2 整改措施:根据按整改目标分值分配一致的原则,分配整改措施分数,每一个整改目标存在多项整改措施的,则分数可在各项措施间分配。单项整改措施科学合理,能支撑整改目标的达成,得单项方案满分,否则得0分,不取中间值。整改措施缺项,按按缺失按缺失项数*平均分扣分。

2.3交付成果:交付成果是方案执行的必然产物,是其执行过程的有效证明性资料,且完整不缺项,得满分。根据按整改目标分值分配一致的原则分配其对应的交付成果的分数;然后按与整改措施分值分配一致的原则再次分配,一项整改措施同时存在多项交付成果的,则分数在各项交付成果间均分。每项整改措施的交付成果完整有效得满分,交付成果有缺项的,按缺失项数*平均分扣分。

(二)关于审计整改工作完成质量的评价

1.整改工作完成质量的评分结构:

整改工作完成质量一般从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及立审立改项三个维度对整改工作措施的落地效果做出综合评价。其评分结构比例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实际特征确定。原则上制度建设分值设置比例不高于制度执行分值。

2.整改工作完成质量的评分标准:

2.1制度建设。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原制度控制缺陷,综合分析并提炼该业务关键管控点,并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后,作为制度建设的验收评价标准。验收时,按关键控制点项数和重要性分配分数,每一控制点的评价标准是控制有效,能形成管理闭环(最好可以形成流程图)。该项点需要审计人员充分运用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分数区间内可酌情给分。

2.2制度执行。制度建成后,依照新制度执行,并保留相应的执行记录。验收时,除检查整改措施对应的“交付成果”,必要时需现场审查。审计人员需要对验收结果综合评判,以评价其执行结果是否达到整改目标,按关键控制点项数和重要性分配分数。执行记录完整,且达到整改目标,得单项满分,否则得0分,不取中间值;

2.3其他整改项(即立审立改项)。其他整改项指除制度建设和执行之外的整改项,包含立即可以实现整改的项目,通常较简单,数量可能一项,也可能同时有多项。如果有多项,按项数及整改难易度分配分数。执行记录完整,且达到整改目标,得单项满分,否则得0分,不取中间值。

(四)审计整改工作质量评分等级

1.根据评价模型计出审计整改质量评价结果总得分后,按总评分数划分A、B、C、D、E五个等级,其中: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

2.等级为A的,一般为整改合格,整改项目原则上可予关闭;等级为B、C、D、E的,均存在整改不达标项,项目不予关闭,须继续整改,并依等级递减程度依次递增考核力度。

(五)结束语

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细化了审计整改完成率指标,对审计整改的工作质量实现了结构化的量化评价,对整改工作的整体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揭示清晰明了,也容易形成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绩效的横向对比,便于管理者一目了然地掌握各单位整改落实的工作情况和效果,为整改工作绩效评价及运用提供了决策参考。

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是评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一评价关注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性和彻底性,旨在确保被审计单位能够全面、有效地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升内部管理和控制水平。通过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可以发现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改进方向和建议,促进整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同时,这种评价也有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审计监督的效果和价值。因此,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是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和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单丽:现代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20,(4)

2.王晓龙: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与优化方案研究(J),2021(4)

3.闫小红: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文献综述(J),审计与理财,2020(7)

4.[1]巩海霞.以全过程质量管理保障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质量的思考[J].会计师,2023(21):82-84.

5.[1]赖文婷.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24.

6.[1]秦荣生.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现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24(04):2-5.

7.[1]马兰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财务审计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市场,2024(03):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