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创”视域下装饰艺术课程教学模式转型路径研究

作者

王雅微 徐伟琴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在国家“双创”教育战略驱动下,装饰艺术课程教学亟需突破传统技艺传授的单一模式,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转型路径。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产教协同断层、创新实践虚化及评价体系滞后等核心问题,提出“课程重构—实践赋能—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框架。通过构建“双创”导向的课程矩阵、开发真实项目驱动的实践体系、建立动态化能力评价模型,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素养。研究揭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入需要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进阶为逻辑,通过目标重构、方法迭代与生态共建形成闭环系统,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专创融合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装饰艺术;教学模式;专创融合;实践生态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装饰艺术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设计学科,其课程教学本应成为创新思维培育与创业实践孵化的前沿阵地,但现实却呈现显著的“能力断层”:一方面,传统以技法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难以匹配文创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普遍缺乏市场转化与技术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形式化的校企合作导致实践教学与真实商业场景脱节,学生作品难以实现从课堂到市场的价值跃迁。

学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装饰艺术课程模块的局部优化,缺乏对专创融合机制的体系化建构。部分院校尝试通过增设装饰艺术课程的创业实践环节来实现改革,但此类“机械叠加”模式易导致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现有评价体系仍以作品完成度为单一指标,未能有效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成长与创业素养发展。本文基于“设计驱动创新”理论框架,突破传统教学改革的碎片化思维,从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平台赋能、生态系统协同三个维度探索教学模式转型路径。研究旨在系统回答两大核心命题:如何实现传统装饰文化基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如何构建适配产业需求的“双创”能力培养体系?

一、装饰艺术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目标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装饰艺术课程体系长期以技艺传承为核心目标,教学内容过度聚焦纹样临摹与材料工艺训练,导致教学目标与文创产业需求形成显著错位。第一,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从业者具备文化解码、技术融合、商业转化等复合能力,但现有课程仍以单一技法训练为主导,创新创业相关内容仅以选修课形式零散分布。第二,文化认知存在浅表化倾向。教学过程中,传统装饰元素常被简化为视觉符号进行挪用,忽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与造物智慧。例如,对传统建筑装饰的教学多停留在纹样构图分析层面,缺乏对空间哲学、地域气候关联性的深层解读,导致设计成果陷入“文化拼贴”的困境。第三,教学方法的封闭性限制了创新思维发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虽能保障技法传授的系统性,却难以模拟真实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挑战。这种矛盾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更阻碍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进程。

(二)产教协同的机制性缺陷

校企合作的表层化运作导致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合作内容缺乏深度整合。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多停留在参观考察或命题竞赛层面,未能形成贯穿课程周期的真实项目驱动。企业提供的设计需求往往经过简化处理,未包含生产成本控制、用户需求分析等核心商业要素。第二,装饰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脱离真实商业场景。学生作品往往止步于概念设计阶段,缺乏从原型制作到市场验证的完整链路。第三,技术更新的滞后性加剧能力断层。当行业已普遍应用参数化设计、智能生成技术时,部分院校仍将三维建模列为选修内容,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产业技术变革。这种脱节现象不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更使得教学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评价体系的创新性滞后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传统的评价机制问题,因为评价机制发挥着行为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1]但装饰艺术课程现有教学评价机制普遍难以适配“双创”能力培养需求。主要存在三重局限性:第一,评价维度片面化。装饰艺术课程传统评分标准过度关注技法表现,如纹样复杂度占40%、工艺精细度占30%,而创新性(15%)、商业可行性(10%)等关键维度权重明显不足。第二,评价主体单一性。多数院校仍以专业教师为唯一评分主体,行业专家与企业导师的参与度不足15%,导致评价结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第三,评价过程静态化。缺乏对学生设计思维迭代、用户反馈响应的过程性记录,难以全面反映“双创”能力发展水平。这种评价导向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动力,更使得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

二、“双创”导向的教学模式重构路径

为破解装饰艺术课程教学现有困境,需构建“课程重构—实践赋能—评价革新”的系统化改革框架,从目标设定、方法创新到评价转型实现全方位突破。

(一)课程体系的三阶能力模型构建

“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入要求重构“文化基因—技术创新—价值转化”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第一,文化解码层需构建“纹样—语义—语境”的认知框架。通过符号学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系统解析传统装饰元素的文化编码规则,建立包含形式特征、象征意义与应用场景的文化数据库,例如,在《装饰艺术史》课程中引入地域文化比较研究,使学生理解徽派建筑装饰与闽南建筑装饰的差异化生成逻辑,引导学生从中华传统装饰艺术中选取装饰图案,从民间装饰艺术中发掘优良装饰形态形式,经过重新组合、嫁接、提炼,再运用到装饰艺术创新设计过程中。[2]第二,技术融合层需嵌入数字化工具与方法论。将参数化设计、智能生成等技术融入《装饰材料创新》《现代装饰设计》等课程,推动传统工艺的数字化转译与跨媒介应用。第三,价值转化层需设置产品开发、品牌策划等实战模块。通过模拟企业研发流程,培养学生成本核算、知识产权管理等商业素养,实现从文化资源到商业价值的闭环转化。

课程实施还需遵循“认知—应用—创造”的进阶逻辑。在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装饰文化的深度理解;在提升阶段,强化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在实践阶段,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商业转化能力发展。这种阶梯式设计可确保“双创”能力的有序生成。例如,在传统纹样创新设计环节中,初期通过文献研读与田野考察建立文化认知,中期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纹样重构,后期结合市场需求开发装饰艺术文创产品,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二)实践教学的生态化赋能

真实项目驱动是破解产教脱节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构建“需求锚定—原型设计—市场验证”的实践链路。第一,需求锚定需对接非遗活化、城市更新等现实课题,确保项目与产业需求紧密关联。例如,在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要求学生综合考虑材料成本、施工工艺与用户体验,设计兼具文化辨识度与商业可行性的建筑及装置装饰艺术方案。第二,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组建融合设计学、材料工程、市场营销等多学科团队,通过角色分工与资源整合破解单一专业局限。例如,在智能家居装饰系统开发中,设计专业负责文化元素提取,工程专业完成技术实现,营销专业制定推广策略。第三,引入敏捷开发理念。采用“设计—测试—优化”的迭代模式,每个周期需提交技术可行性报告与用户反馈分析,确保设计成果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适应性。同时,实践平台建设还需实现三个转变:从封闭工作室转向开放创新工坊,从虚拟命题转向真实商业需求,从个体创作转向团队协作。这种转变能够有效模拟真实产业环境,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资源整合能力。例如,在装饰艺术创新工坊中设置用户测试实验室,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消费者对装饰设计方案的反馈,及时调整优化策略。

(三)动态化评价机制的重构

构建“双螺旋”评价模型,实现从静态评判到过程赋能的范式转换。第一,评价维度扩展需增设创新思维活跃度、技术融合度、市场敏感度等“双创”指标,权重占比提升至60%。例如,在装饰设计课程中,将“文化转译能力”细化为符号准确性(20%)、语义丰富性(30%)、语境适配性(50%)三个观测点,通过量规表进行多维度评估。第二,多元主体参与需引入企业导师(30%)、行业专家(20%)、终端用户(10%)等多方评价主体,形成立体化评估网络。例如,在结课评审阶段设立企业导师评分环节,重点考核装饰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与市场转化潜力,行业专家评估文化价值,用户代表测试使用体验,综合得分前10%的作品可直接进入企业采购流程。第三,数据化追踪需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需求分析、技术试验、路演推广等环节的表现数据,生成可视化的能力发展图谱。这种转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其关注装饰艺术设计成果的社会价值与商业可行性。

三、“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共建

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需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协同的深度创新机制

为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资源交换”模式,深度产教融合需要构建“需求共研—技术共创—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第一,共建“双创”教育联合实验室。院校提供文化研究能力与创意设计资源,企业注入技术支撑与市场数据,共同发布真实设计需求并开展联合研发。例如,在装饰艺术课程汇总嵌入陶瓷装饰设计,企业提供釉料研发数据与生产标准,院校负责装饰元素创新设计,最终成果通过企业渠道实现商业化应用。第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建立“文化创意归属院校、技术专利优先授权”的权益分配机制,通过版权交易、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价值转化。第三,完善人才共育体系。开设企业定制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装饰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将岗位能力要求直接映射到课程考核标准。

(二)技术赋能的资源整合路径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装饰艺术的创作逻辑与传播路径,其应用需坚守“工具服务内容”原则。第一,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整合三维扫描、虚拟仿真等技术,构建传统装饰元素的数字基因库,支持纹样的参数化衍生与跨媒介应用。例如,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对徽州传统“三雕”装饰艺术进行数字化存档,学生可基于数字模型进行创新设计。第二,区块链技术为创新设计提供版权存证与交易服务。例如,在装饰艺术课程实践中,学生团队可创作《二十四节气装饰元素库》,通过NFT平台实现版权交易,开创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变现的新模式。第三,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设计偏好,智能推荐文化转译策略与技术实现方案。第四,搭建云端协作平台。支持学生团队与装饰文化行业专家实时互动,获取市场趋势分析、技术难点攻关等远程支持,打破地域限制的创新协作。

(三)成果转化的生态化路径

构建“教学—研发—市场”的价值转化链需要多方协同。第一,建立校内孵化载体。设立“双创”实践中心,提供设备共享、法律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将课程作品转化为创业项目,通过校内孵化器获得启动资金,并引入徽州“三雕”或芜湖铁画等非遗传承人进行工艺指导,将其装饰艺术产品推广至文创市场销售。[3]第二,拓展市场验证通道。与众筹平台、文创市集建立战略合作,通过预售、试销等方式检验设计成果的市场接受度。第三,组建产业联动网络。联合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产业园区成立“传统装饰创新联盟”,建立“装饰设计共享数据库”,推动教学成果在文旅开发、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例如,通过创新联盟将学生设计的传统纹样数据库授权给文旅企业使用,既可保护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又实现教学成果的产业化增值。

结语

本研究系统构建了“课程重构—实践赋能—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转型框架,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装饰艺术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强调,文化基因的解码能力是创新转化的基础,真实项目的驱动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灵魂,动态评价的导向功能是能力发展的保障。未来深化方向包括:建立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转化伦理规范,通过分级保护机制平衡文化守正与商业开发;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的教学边界,明确技术工具在创意生成中的辅助定位;完善“双创”能力发展的长效追踪机制。唯有坚持“以文化为根、以需求为纲、以能力为本”的改革理念,才能培养出兼具文化自信与商业智慧的复合型设计人才,真正实现装饰艺术教育的价值重构。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核心命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5):117-123.

[2] 何桃.装饰艺术课程试验性分层实践教学研究[J].新美域.2023(02):154-156.

[3] 郭娟.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工艺美术史”课程为例[J].天工.2024(04):88-90.

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装饰艺术》为例”(项目编号:2022jyxm678)、安徽省科研计划编制重点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泾县宣纸技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AH052569)、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情境认知下教学模式探索——以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2jyxm691)、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创意集市’社团活动转变为美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yxm09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雅微(1992-),女,汉族,安徽宣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设计。

徐伟琴(1991-),女,汉族,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