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作者

严琦斌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革新的关键趋向。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契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特别是在几何与计算等抽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机械性记忆的困境。本文对数字化工具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展开探究,旨在借助动态可视化探究及情境化任务驱动策略,剖析数字化技术怎样打破传统教学的约束,给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新的活力,为教师提供可参考的实践办法。

一、基于动态几何软件的直观化教学,深化空间观念建构

依托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念,应搭建“动态可视化探究”策略。此策略着重强调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展交互操作,推动学生对几何概念的主动构建。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以对运动过程的具身体验为依托的,而动态几何软件能够打破传统静态演示存在的限制,达成“操作- 观察- 抽象”的认知闭环。

以“轴对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 Geo Gebra 软件搭建深度探究的学习路径,在基础认知阶段,借助编程预设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标准图形的动态对折动画,着重展现“完全重合”的关键性。在动画展示流程中,软件可以以高亮形式显示对称轴两边的对应点及对应边,同步生成对称点的坐标数据,助力学生构建“对称轴是点对点映射的中介”这一形式化认知。探究发现阶段,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任务:提供涵盖长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等图形的图形库,让学生借助拖拽对称轴、旋转图形等操作,全面记录各种图形对称轴的数量及位置情况。软件能够自动生成操作记录,记录学生的尝试过程,为之后的规律归纳提供实证。应用创新阶段,教师可利用软件的“对称绘制”功能引入文化情境,例如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对称之美,要求学生设计符合特定对称要求的窗花样式,软件即时对学生的绘图操作进行镜像处理,让学生在整个创作进程中自然地将轴对称的数学本质内化为自身认知。将抽象几何性质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既符合教材“做数学”的编排理念,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了概念学习的精准性和探究深度[1]。

二、依托情境化任务驱动计算思维,促进算理融合

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提出“情境化任务驱动”策略,着重强调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推动学生的计算思维及算理理解能力发展,数学计算不应是机械性的符号操作,而应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工具 [2],将情境嵌入其中,能够协助学生构建起算法和意义间的关联,促使算理实现自然融合。

以“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字化情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凭借希沃白板的交互功能,搭建沉浸式的“校园义卖”学习场景。开始阶段,借助白板的“蒙层”功能逐步呈现出义卖摊位的实际场景图片,教师提出“文具套装每套售价48 元,3 套总共需要多少钱”的关键问题,学生通过拖动白板中的数字磁贴,把48 拆分为40 与8,此时教师可运用“克隆”功能,复制出3 个40 和3 个8,再配合白板自身携带的“动画演示”功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出 120+24=144 的计算步骤。在进阶阶段,规划分层式互动游戏:对于基础层,可以采用“气球大作战”的小型游戏,学生需要算出不同数量(整十数)气球的总金额,系统会立刻反馈计算的正确率;针对进阶层,开放“爱心账本”协同文档,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包含连续进位情况的商品总价计算任务(如计算 156 本笔记本,每本 4 元的总价),白板的“思维导图”工具能够自动生成计算步骤的流程图表。当学生产生“忘记进位”等代表性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聚焦问题数位,并弹出预设的微课片段展开针对性讲解[3]。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借助希沃白板开展多模态交互,能够把抽象化的计算流程转变为可触摸、可验证的操作,既维持了数学学科应有的严谨特质,同时也为计算学习赋予了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

结束语:

本文运用“动态可视化探究”“情境化任务驱动”两大策略,对数字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创新实践展开了系统阐述,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思维”的核心要点。既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约束,让数学学习维持了学科的严密性,又洋溢着探究趣味。基于此,教师可以更深入地探寻不同数字化工具的融合运用情况,以及怎样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教学评价机制,不断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 .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4):27- 29.

[2] 杨莲 . 数字化赋能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的实践研究 [N]. 江苏科技报 ,2025- 06- 30(A03).

[3] 刘帅 . 教育数字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4,(30):58-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