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舞蹈教学中体态训练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

王琳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成熟、心理逐渐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不良体态(如含胸驼背、高低肩、骨盆前倾等)高发的阶段。长期不良体态不仅影响身体美观,还可能引发颈肩腰腿痛等健康问题,甚至对学生的自信心、社交状态产生负面影响。舞蹈教学作为高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态训练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强调身体的规范性、协调性与控制力。然而,当前部分高中舞蹈教学中,体态训练常被简化为“动作纠正”,忽视了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体态训练与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关联性,既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需求,也是提升高中舞蹈教学价值的关键。

二、高中舞蹈教学中体态训练的核心内容

高中舞蹈体态训练以“矫正不良形态、建立正确身体感知”为目标,内容围绕身体核心部位展开,兼具基础性与实用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基础体态矫正训练:针对高中生常见的含胸、驼背、头前倾、高低肩等问题,通过靠墙站立、脊柱伸展、肩部环绕等动作,调整脊柱生理曲度,规范头、肩、胸、腹、髋的位置关系。例如,“靠墙站立”训练要求学生足跟、小腿、臀部、肩胛骨、后脑勺贴墙,每天坚持5-10分钟,可有效强化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含胸驼背;“肩部平衡训练”通过单侧提肩、双侧绕肩等动作,放松肩颈肌肉,纠正高低肩。

2. 身体协调性与控制力训练:结合舞蹈基础动作(如芭蕾的五位脚、古典舞的提沉),训练学生身体各部位的配合能力与肌肉控制力。例如,古典舞“提沉”练习要求学生以呼吸带动脊柱的上下伸展,既能增强核心肌群(腰腹、背部肌肉)的力量,又能提升身体的灵活性;芭蕾“plié”(蹲)动作则需兼顾膝盖与脚尖的方向、身体的垂直稳定,帮助学生建立身体平衡感,避免因发力不当导致的关节损伤。

3. 呼吸与体态融合训练:舞蹈体态训练强调“呼吸与动作同步”,通过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调整,配合体态动作,提升身体的放松度与表现力。例如,在脊柱伸展训练中,要求学生吸气时脊柱向上延伸,呼气时加深动作幅度,既能缓解肌肉紧张,又能让体态调整更自然,避免因刻意发力导致的身体僵硬。

三、体态训练与高中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关联性

(一)改善不良体态,预防身体损伤

高中生因长期久坐学习、使用电子产品,易形成“上交叉综合征”(含胸、驼背、头前倾)或“下交叉综合征”(骨盆前倾、腰椎过度前凸)。体态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与拉伸,平衡身体前后侧肌肉张力:例如,针对“上交叉综合征”,通过俯卧撑、背部伸展等动作强化背部肌肉(如菱形肌、斜方肌中下部),同时拉伸胸部肌肉(如胸大肌),逐步恢复脊柱正常生理曲度;针对“骨盆前倾”,通过平板支撑、臀桥等动作强化腹肌与臀大肌,拉伸腰背部肌肉,缓解腰椎压力。某高中舞蹈社团的实践数据显示,参与体态训练的学生(每周训练3 次,每次 40 分钟),经过一学期后,含胸驼背发生率从训练前的 62% 降至28% ,颈肩疼痛投诉率从 45% 降至 15% ,证明体态训练对改善不良体态、预防慢性损伤具有显著效果。

(二)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生理机能

体态训练虽不同于高强度体能训练,但长期坚持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柔韧性。一方面,舞蹈体态训练中的动态动作(如跳跃、旋转辅助练习)能加快心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耐力;另一方面,拉伸类动作(如腿部压腿、腰部下腰准备)可提升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肌肉柔韧性,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此外,核心肌群(腰腹、背部)的强化训练,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稳定性,不仅有助于舞蹈学习,还能改善日常运动表现(如跑步、球类运动)。例如,参与体态训练的学生,其坐位体前屈成绩(反映柔韧性)平均提升 3-5 厘米,1 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反映核心力量)平均提升 5-8 次,证明体态训练对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四、体态训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联性

(一)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状态

高中阶段的学业压力、升学焦虑易导致学生产生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而身体的“紧绷”(如肩颈僵硬、腰背酸痛)又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形成“身心恶性循环”。体态训练通过身体放松与呼吸调节,打破这一循环:一方面,肌肉的拉伸与放松能直接缓解身体紧张感,释放生理层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能引导学生专注于当下,转移对学业压力的过度关注,达到“正念调节”的效果。例如,在“提沉”练习中,学生需专注于呼吸与脊柱的联动,排除杂念,练习后多数学生反馈“肩颈放松了,心情也平静了”。相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 3 次以上体态训练的高中生,其焦虑量表(SAS)得分平均降低 8-10分,情绪稳定性显著优于未参与训练的学生。

(二)提升自我认同,增强自信心

不良体态常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如因驼背不敢抬头、因体型问题回避社交),而体态训练带来的身体变化,能直接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当学生通过训练逐渐纠正含胸驼背、站姿更挺拔时,不仅外部形象得到提升,内心也会产生“自我掌控感”——这种“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体验,能显著增强自信心。此外,舞蹈体态训练中的“表现力练习”(如通过肢体动作传递情绪),能帮助学生突破“害羞”“不敢表达”的心理障碍,提升社交中的自我表现力。某高中访谈显示,参与体态训练的学生中, 78% 表示“现在更敢在众人面前发言”, 65% 认为“对自己的形象更满意了”,证明体态训练对学生自我认同与自信心的积极影响。

五、优化高中舞蹈教学中体态训练的建议

基于体态训练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联性,高中舞蹈教学需从“单一矫正”转向“身心协同发展”,具体可从三方面优化:

1. 个性化训练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体态问题(如部分学生侧重高低肩矫正,部分学生侧重骨盆前倾改善),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例如,在课前通过“体态评估表”记录学生的问题,课后布置针对性练习(如给高低肩学生布置“单侧哑铃侧平举”,给骨盆前倾学生布置“平板支撑”),确保训练精准有效。

2. 融合心理健康引导:在体态训练中融入“心理暗示”与“情绪表达”环节。例如,在站立训练时,引导学生默念“我很挺拔、自信”,强化积极心理暗示;在动作练习后,鼓励学生分享“动作带来的感受”,帮助学生关注身心联结,提升情绪感知能力。

3. 加强家校协同:将体态训练延伸至家庭,通过“家校群”分享简易训练动作(如睡前靠墙站立、写作业间隙的肩颈拉伸),指导家长监督学生日常体态(如提醒学生坐姿、站姿),形成“课堂训练 + 家庭巩固”的闭环,确保体态训练效果的持续性。

六、结论

高中舞蹈教学中的体态训练,并非单纯的“身体动作矫正”,而是与学生身体健康(改善体态、增强素质)、心理健康(缓解压力、提升自信)紧密关联的综合性训练。科学的体态训练,能通过“身体调整-心理变化 - 自我认同提升”的逻辑链,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为高中阶段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未来,高中舞蹈教学需进一步重视体态训练的“身心双重价值”,通过个性化设计、心理融合、家校协同等方式,让体态训练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体健心”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