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区小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作者

张惠君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 7309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国家发展与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也是带动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安定的核心支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小学的生源渐趋多样化,学生文化背景迥异且生活习惯有别,基础教育面临着构建牢固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紧迫问题。国家极为看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确立在青少年阶段深化共同体意识的战略要求。城区学校仍需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解有偏差以及社会环境干扰等挑战,导致宣传教育深度与创新性方面存在提升空间,探寻科学且高效的教育途径,既有益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爱国意识,也可为达成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构建长远支撑。

一、城区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政策与课程体系的落实情况

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划》这类政策文件,为城区小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给予了政策凭据。许多城区小学在德育、思想品德相关课程中引入民族团结教育专题模块,譬如在语文、历史教材里增添民族英雄事迹以及多民族文化相关内容,依靠校本课程的设计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度 [1]。部分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每学期德育评判的重点项目,每月得开展一次以“民族团结”“多元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班队会、手工活动,可少数院校,课程设计仍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点的浅显阐释上,未开展跨学科融合及互动式授课,造成学生在实践体验里对民族共同体感性认知匮乏。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情况

校园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隐性支撑载体,不少城区小学借助搭建“民族团结文化长廊”、陈列“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墙绘等途径,把民族团结观念植入校园环境。如部分城区的小学采用多媒体展示屏,按周期播送民族团结故事、红色文化短片,构建沉浸式教育情境。某些学校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段,就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进行阶段,带动学生开展“民族文化周”探索,以民族服饰展示、舞蹈表现、民间工艺接触等活动达成,助力学生真切体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风采,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入形式窠臼,仅滞于张贴口号、横幅的做法,匮乏系统的文化要素与连贯的活动谋划。

(三)师资力量与教师意识

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力量乃教师,有部分城区小学现已设立“民族团结教育教研小组”,采用定时培训及观摩课的方式提高教师民族文化素养。每年某实验小学都会组织教师参与“民族团结教育骨干培训班”项目,进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学习以及教学案例分享活动。多数一线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专业化的把握还很不足,缺失完整的教学设计及有效评判手段,部分教师仅借助教材开展单一讲授,缺乏运用案例剖析、情境创设、探究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的本事,从一定层面削减了教育的生动性及感染力。

(四)学生认知与参与情况

很多城区小学生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存在一定的认知度,他们对于民族历史知识的把握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感悟尚显薄弱。有学校组织学生去民族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非遗工坊之类的场所进行参观实践,增强对文化的认可与共鸣。如某小学实施“走进满族文化体验基地”活动计划,让学生进行满族剪纸的研习、观看满族婚俗的演绎,真切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风采,但全面审视总体状况,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形式显得单一,而且欠缺连贯的节奏和体验环节,不易生成深度内化的价值肯定。

(五)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虽然各学校均在积极开展探索,存在着一些问题点:一是宣传主要采用说教形式,缺乏数字化与互动化兼具的多元传播途径;二是校园文化欠缺系统完整的顶层设计,尚未搭建起主题鲜明、长期稳固的育人环境架构;三是教师在专业培训上未达要求,致使教学创新与案例设计水平欠佳;四是家庭及社区参与的活跃性差,学校教育跟社会资源未构建起高效联动格局,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师培训机制有缺陷,以及社会对民族团结教育关注度低。

二、城区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看作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精神动力源。城市人口频繁流动、民族组成多元,城区小学担负着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互相认知、敬重的使命,教育部门着重宣称,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核心框架内,促进课程标准、评价架构、师资培养等多层面建设,使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关键部分[2]。

(二)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

民族团结教育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杰出传统文化、革命过往与民族逸事,可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课堂采取情景再现法、历史人物叙事、民族民俗体验活动举措,带动学生于沉浸式学习期间达成“多民族一家亲”的情感交融,此教育可纠正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存有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把握文化多样与平等实质。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期间乃是价值观塑造的紧要阶段,依靠大力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导,可切实强化学生的家国挚爱与责任态度。相当多城区小学将民族团结主题渗透进少先队活动,像安排“红领巾讲解员”宣讲民族英雄事迹,推动学生采用短视频、绘画、诗歌等不同形式展现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这进一步夯实了学生集体主义的精神根基,更为其成长为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筑牢价值根基。

(四)城区学校的特殊使命

城区小学展现出信息传播速率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优势特征,能在民族团结教育里起到“扩散效能”。因为城市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处于较完备水平,城区学校得以借助像博物馆、非遗馆、艺术馆这类外部资源,构建多样化教育情境,城区小学可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一套线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库,扩大宣传波及面与强化影响力。

三、城区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

应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里,实现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体系的组建[3]。在实施语文教学的阶段,除开展对《木兰辞》《格萨尔王传》《阿诗玛》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教师还可把少数民族的诗歌、民间佳话、歌谣组合起来,筹备课外拓展阅读资料与学生小组探究讨论项目。鼓励学生创作“民族团结故事绘本集”,采用绘画和文字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体悟,历史教学开展阶段,不妨借助影像材料、历史情境复刻,助力学生再现多民族共同抗击外敌、推动文化沟通的历史片段,似“唐蕃会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类史实,由此增进民族团结历史逻辑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的展现。在开展美术课程期间,除了设置“民族服饰绘画”“民间剪纸体验”课程外,也可引导学生构思含有民族图腾要素的校园海报以及班级文化墙制品,音乐和体育课堂也可经由民族舞蹈、民乐演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诸如摔跤、射箭、踢毽子这些)教学达成,扩大学生感官体验范畴,提升对民族多样文化的认同。

学校宜积极着手配套校本教材的打造,筹备《中华民族团结教育读物》,纳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历史人物、非遗手工技艺等元素,把本地民歌的词句、剪纸工艺的操作流程、民族节日的传统习俗等纳入教材体系,进而安排思考相关问题及动手操作项目,引领学生于书本内容研习与实践活动开展中切实理解民族文化,为增加教材在趣味与互动层面的属性,可引入诸如AR、VR 之类的技术,助力学生凭借数字化手段直观体悟民族文化情境。

(二)丰富校园文化与活动载体

校园文化充当着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角色。需采用多种办法营造“看得见、能触及、可感受”的民族团结情境,不妨在校园主干道设立“民族文化长廊”,以图文结合展板呈现全国 56 个民族服饰、饮食、语言及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逐步领会民族文化风采。学校不妨设置“民族团结文化角”抑或“民族团结图书库”,布置相关书籍、影像资料及手工物件,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探索民族文化。

应强调形式的多样化及创新探索,在国庆、六一儿童节,以及像泼水节、那达慕大会、火把节之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筹备“民族文化艺术盛会”,招集不同民族学生进行传统舞蹈的展示、特色服饰秀以及民族歌唱的比拼,且开办民间工艺制作讲堂,诸如扎染、陶艺、刺绣的手工实践体验,不妨安排跨校协作的民族文化交流聚会,依靠学生团队项目及才艺呈现,加强各学校彼此的交流合作。

依靠数字化手段,不妨借助校园电视台跟微信公众号,构建“民族团结微学习课堂”“红色历史研讨讲堂”,阶段性推出短视频、动画式微课、民族文化问答挑战赛相关栏目,同步借助智慧校园系统,采用线上问答卷、民族知识闯关竞赛游戏等样式,增进学生互动参与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建设与培训

教师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体,要想充分发挥教师在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就要让教师成为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具体而言,一是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学校可以邀请具有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或学者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能力,增强宣传效果[4]。二是学校可跟高等师范院校以及民族研究机构达成合作,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研修的工作坊”。由专家学者定时前往学校开展讲座以及现场教学指引,学校内部还能借助“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之类途径,推动教师间经验交流与协作,为加强教师教学研究实力,可推动他们去撰写民族教育主题论文、开展校本教材与课程包的研制工作,依靠评优评先、成果展示等举措塑造领先范例。

(四)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跟社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扩展内容,若三者实现协同,将极大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学校需加强跟家长的相互交流,通过诸如家长会、家长课堂、微信群与家校 App 这类家校互动平台的渠道,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跟内容,可为家长开办“民族团结教育家庭课堂”,给出家庭中利用故事、影视、手工活动为孩子输送民族文化的建议。

学校可邀请家长及学生共同开展民族文化体验,诸如开办“亲子民族美食手工制作活动”“民族节日家庭情景表演”,让孩子经由亲子合作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5]。

与社区协作同样不可忽视,学校可阶段性地安排学生走进社区民族文化馆、非遗工作室,参加“社区民族文化志愿奉献活动”,诸如作为民族文化介绍人员、制作民族艺术工艺品、参加公益文艺现场演出等,推动学生在真切的社会情景里领悟文化多样性,也可与地方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民族研究所搭建长期合作体系,把民族团结教育与研学旅行、社会调研、实践服务融合在一起,使教育兼具纵深度与覆盖面。

总结:

城区小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既取得成效,也面对挑战。就目前而言,宣传教育在课程整合举措、校园文化营造、师资培训模式及家校社协同策略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需从顶层规划层面统筹谋划推进。采用跨学科教学的设计策略、数字化教育的手段模式和实践活动的创新优化,加深学生情感共鸣,强化其文化认同。只有持续拓展教育内涵、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挖掘社会资源,才可真正夯实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为民族复兴及社会和谐的实现发挥基础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 吴建涛 . 扎实做好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10):9-12.

[2] 韦惠文 , 陈晴虹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23):1-6.

[3] 谭 慧 仪 . 小 学 高 年 级 民 族 团 结 意 识 培 育 探 究 [J]. 课 堂 内 外 ( 高 中版 ),2024,(43):22-23.

[4] 夏玫 . 红色教育资源在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 成才 ,2024,(17):4-5.

[5] 朱晓丹 . 善用红色教育资源铸牢小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途径[J]. 三角洲 ,2024,(30):248-250.

课题信息: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5 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课题《城区小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课题立项号 :2025z1zxxyb07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