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减”为契机: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徐新燕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有利的环境。在这一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契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双减契机;英语阅读;发散性思维
引言:
英语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更是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从而拓宽视野,丰富思维方式。而发散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框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双减”为契机,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养的意义
(一)促进全面发展
在“双减”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得到了有效减轻,这为孩子们腾出了更多宝贵的自主阅读和思考时间。英语阅读教学借此契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勇于跳出传统思维的固定框架,从多元化的角度和层面去深入剖析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阅读英语材料,学生们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观点和思想,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还丰富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灵活应对。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不仅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赋予了学生更加灵活多样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当学生们沉浸在英语材料的阅读中时,发散性思维促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文本内部,通过推断、联想等方式来把握文本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此外,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学生们在运用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三)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理解生词、推断文本含义等。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思考和解决。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多,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英语阅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去理解和分析文本,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发散性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一)多角度思考
在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勇敢地跳出传统思维的固定框架,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解释和答案。相反,他们开始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这种发散性的思考方式使他们在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时更加全面,能够深入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同时,学生们也更加注重对细节信息的捕捉和分析,他们学会了从细微之处寻找线索,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此外,通过深入研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联想与联结
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学生们展现出卓越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将文章中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巧妙的联系与整合,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深入的理解框架。他们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更善于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含义,使得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此外,学生们还能够将阅读材料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相结合,这种跨界的思考方式激发了他们新的灵感和思考角度,产生了许多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见解。这种将知识与个人经历相融合的能力,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更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
(三)创新与创造
在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如理解生词、推断文本深层含义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活力。面对难题,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勇于尝试多种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他们学会了如何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如何从细节中捕捉线索,以及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他们开始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智慧和洞察力。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三、“双减”为契机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精选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教师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契机,特别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精选阅读材料成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享受到知识的滋养,更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与思考的热情,教师应精心挑选那些情感丰富、情节引人入胜的阅读材料。故事类阅读材料因其生动的情节设置和立体的人物形象刻画,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类材料不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沉浸在故事的魅力之中,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与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英语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如《The King's New Clothes》等,这些故事不仅语言优美、寓意深刻,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诚实、勇敢、智慧等人生真谛。通过这样的阅读材料,教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策略,无疑是对“双减”政策精神的深刻践行与生动诠释。
(二)利用标题设问,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标题这一“窗口”,通过巧妙的设问技巧,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标题,作为文章内容的精炼概括或重要线索,往往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并引发一系列联想与预测。在教授一篇关于环保的英语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标题,然后抛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这样的设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引导他们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联想和预测,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框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会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可能涉及的主题、观点或情节进行猜测和讨论。这种基于标题的设问和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预测能力和联想能力,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灵活、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还能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引导多元思考
开放性问题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作答,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多元思考的空间。在阅读一篇关于未来科技的英语阅读材料后,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will be like?”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还能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设想。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会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以及自己对科技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各种新颖独特的见解。他们可能会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太空探索等多个领域进行预测,甚至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这样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是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关键火种,同时也是锻炼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绝佳舞台。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和设计。在教授一篇关于旅行的英语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描绘一个梦幻般的旅行场景,然后抛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情境问题:“If you had the chance to travel anywhere in the world, where would you go and why?”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瞬间点燃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无限可能的旅行世界中,还能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梦想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向往,从多个角度思考并设计自己理想的旅行路线和目的地。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认知以及创造力,描绘出一个个色彩斑斓、充满个性的旅行蓝图。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五)鼓励自主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双减”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学生们的学业负担得以减轻,从而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观点、论据和逻辑结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英语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涉及环保、教育等社会热点话题。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们不仅能够拓宽视野,了解多元的观点和立场,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表达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六)组织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讨论作为一种高效且富有活力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深度交流。在阅读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英语阅读材料后,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学习形式,组织学生们围绕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How do you thin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affect our lives in the future?”这个问题不仅触及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探讨人工智能对未来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会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以及自己对科技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各种新颖独特的见解。他们可能会从工作、教育、医疗、娱乐等多个领域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甚至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以“双减”为契机,英语阅读教学迎来了新的转机与活力。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这一关键能力。通过精选富有情感和情节吸引力的阅读材料、巧妙设问引导预测与联想、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组织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以及鼓励自主阅读并引导批判性思考,英语阅读课堂成为了学生思维翱翔的广阔天空,学生们不仅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更在无形中锻炼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新颖见解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框架之中,而是学会了跨越界限,探索未知。这样的变化,不仅为他们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铺就了宽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居磊.试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英语广场,2019,(08):154-155.
[2]孙玉亚.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黑河学刊,2019,(01):145-146.
[3]刘科.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5,(0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