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柔性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作者

陈永华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 重庆市 402167

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管理模式把学生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只重视对人的外在激励和控制。柔性管理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信任人。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现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行柔性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柔性管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教育理念的人本化转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柔性管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柔性管理以 " 以人为本 " 为核心,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平等对话和情感激励,能够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教育实效性。

(二)‌突破刚性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刚性管理模式容易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逆反心理和管理效能低下。柔性管理通过非强制性手段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实现从 " 被动约束 " 到 " 主动认同 " 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选择与自由意志。它更注重人性化管理和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价值观念多元,柔性管理通过生活化教育内容和个性化引导,更符合其心理特征。特别是对体育院校等特殊群体的实践表明,柔性管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就业竞争力。

二、柔性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高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中走出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要采取尊重、理解、关心的态度与方式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对不同性格和思想观念的学生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去对待和处理;对不同学习成绩与表现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去引导;对性格内向、学习能力差、心理脆弱等特殊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去帮助和鼓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最终达到以生为本。

(二)聚焦生活化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寻找,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些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自我封闭、社交障碍等。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需要,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从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等现实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成长成才需求。要以生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拓宽网络媒介新渠道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媒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建立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等多种途径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根本上把握人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管理方式上坚持“以人为本”。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传统管理方式受到挑战和冲击的同时,柔性管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包治百病。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探索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加大柔性管理融入,更好助力大学生思政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思军 , 余茜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挑战与路径探析 [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6):112-117.

[2] 雷婧 . 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1):50-51.

[3] 易英璐. 基于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11):23-24.

[4] 曹新银, 姚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创新与实践[J].人生与伴侣 ,2024(06):2-4.

作者简介:

陈永华(1985-),男(汉族),重庆永川人,学士,任职于 助理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