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卫生习惯养成中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策略研究

作者

叶苹

安吉县递铺中心幼儿园 313300

摘要: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幼儿卫生习惯养成备受关注。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关键培育场所,作用举足轻重。在家庭中,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幼儿洗手、刷牙等日常习惯养成;幼儿园则通过趣味儿歌、角色扮演游戏,让卫生知识生动呈现。当下,两者紧密合作成迫切需求,共同制定计划、分享经验,全方位助力幼儿筑牢卫生习惯根基,为健康成长护航。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卫生习惯;家园合作

在当今社会,健康已然成为全民关注的核心焦点,而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更是重中之重。幼儿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家庭与幼儿园便是执笔者,肩负着为其绘就健康底色的重任。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如同一面镜子,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而步入幼儿园,那是充满童趣与欢乐的成长乐园,老师们巧用趣味儿歌,让“洗手歌”“刷牙谣”在教室里回荡,借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变身小医生、小护士,亲身体验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然而,现实中家庭与幼儿园常常各自为战,缺乏紧密协同。所以探寻两者深度合作策略迫在眉睫,唯有携手共进,方能为幼儿铺就一条坚实的卫生习惯养成之路,助力他们茁壮成长,拥抱健康未来。

一、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洞察成长规律,把握习惯养成关键期

幼儿发展心理学揭示了幼儿在不同阶段独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发展模式,这为卫生习惯养成提供了精准的时间坐标与方法指引。在认知层面,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0-2岁的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官与动作探索世界。此时,家长和教师可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初步建立对清洁行为的感知。3-6岁的幼儿进入前运算阶段,开始具备象征思维,能理解简单的图画、故事。幼儿园便可通过生动的绘本故事,以形象画面传递洗手能赶跑病菌的知识。在情感发展上,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指出,幼儿期面临自主感与羞怯感的冲突。当幼儿尝试自己穿衣、刷牙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能帮他们建立自信,强化主动养成卫生习惯的意愿,抓住这些关键节点,顺势引导,习惯养成事半功倍。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塑造行为,驱动习惯养成持续动力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间的联结,对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意义重大。正强化是有力工具,当幼儿自觉洗手后,家长及时给予微笑、表扬或小贴纸奖励,能让幼儿将洗手行为与愉悦感受相连,增加重复概率。幼儿园老师若发现小朋友主动整理玩具,在全班面前夸赞,会激励更多孩子效仿。习惯养成还需塑造,即将复杂卫生习惯拆解成小步骤逐步引导。如教幼儿刷牙,先从认识牙刷、牙膏开始,到模仿大人简单刷动,再到按正确顺序、时长刷牙,每完成一步给予肯定,逐步强化,最终形成完整、稳固的刷牙习惯。

(三)社会学习理论:榜样示范引领,营造习惯养成浓厚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身边榜样学习新行为。家庭中,家长是最直接榜样,家长饭前便后认真洗手、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幼儿会不自觉模仿。亲子共同打扫房间时,家长展现的分类整理、擦拭技巧,都是生动教学,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卫生技能。在幼儿园,教师的榜样力量同样强大,老师每日晨检时仔细洗手、清理桌面,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此外,多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角色、儿童明星若展现良好卫生习惯,也能拓宽幼儿模仿视野,多方榜样汇聚,营造出浓厚的习惯养成氛围,助力幼儿将卫生行为内化为自身习惯。

二、幼儿卫生习惯养成中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策略

(一)构建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家园互通桥梁

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是家园合作的基石。一方面,定期召开家长会,摒弃传统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转变为互动交流研讨会。幼儿园教师详细分享园内卫生课程安排、幼儿阶段学习重点,引导家长在家如何延续拓展。家长则反馈孩子在家卫生习惯表现,像孩子抵触洗澡的棘手问题,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善用线上平台,打造专属家园共育 APP。教师实时上传幼儿在园洗手、整理物品的视频片段,配以文字点评,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点滴进步;家长也能发布孩子在家践行卫生习惯的照片、短视频,教师给予专业指导建议。同时,设置在线答疑板块,家长随时咨询幼儿卫生困惑,如幼儿咬指甲行为矫正,教师或专家及时回应,确保信息流通顺畅,双方教育无缝对接。

(二)共享教育资源,汇聚共育强大合力

家庭与幼儿园各自坐拥独特且丰富的教育资源,当两者紧密整合时,便能碰撞出绚丽火花,释放出最大效能。一方面,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蕴藏着无尽的生活宝藏。家长们凭借日常生活的积累,精心收集整理各类卫生小窍门,像是巧用白醋清洁玩具,利用其天然的杀菌去污特性,让孩子的玩具焕然一新;自制环保酵素用于家居清洁,既环保又高效。将这些妙招编辑成册分享至班级群,实现了智慧的传递。祖辈家长更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端午时节佩香囊驱虫防病的习俗,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教师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让幼儿在趣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为卫生教育增添一抹古韵。另一方面,幼儿园有着专业的教育优势。教师们匠心独运,制作精美的卫生习惯养成电子绘本,色彩斑斓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牢牢吸引着幼儿目光。不仅如此,幼儿园大方开放园内卫生体验区模拟场景资料,家长依此在家创设迷你体验角,如趣味盎然的“小小医院”,孩子扮演医护人员检查卫生状况,将园内所学在家中巩固深化。

(三)策划协同教育活动,共筑习惯养成生态

联合精心策划一系列充满趣味且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对于强化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效果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妨从引人入胜的主题活动切入,幼儿园k可以用“健康小卫士成长记”为主线,开启为期一学期的成长之旅。在园内,别出心裁地设置“卫生习惯挑战赛”,充分考量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特点进行分组,小班的孩子们比试穿衣速度,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自己穿戴整齐;中班的孩子们展开整理书包大比拼,锻炼物品归纳能力;大班则聚焦餐桌礼仪竞技,培养优雅进餐习惯。家长们也要积极配合,在家协助训练。特殊节点更是强化教育的好时机,比如全国爱牙日来临,家庭与幼儿园默契联动。幼儿园邀请专业牙医入园,生动科普护牙知识;家长陪同孩子同步观看线上直播,课后亲子携手制作“爱牙护齿”手抄报,将所学知识精心呈现,回园后热情分享交流。日常周末,家庭踊跃响应幼儿园“劳动小能手”倡议,家长耐心带领孩子打扫房间,严格按照行为主义塑造步骤,从简单擦拭桌椅起步,逐步进阶到整理床铺,每完成一项任务就打卡记录,教师在线上及时点评鼓励,全方位、无死角地营造出浓厚的习惯养成氛围,稳稳助力幼儿大步踏上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是一项系统且意义深远的工程,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合作则是其中的关键支柱。通过深入探究幼儿发展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我们明晰了习惯养成的内在逻辑,为实践策略提供了坚实依据。在合作策略实施过程中,构建沟通桥梁、共享教育资源、协同策划活动等多方面举措,让家园形成合力。家长与教师携手,顺应幼儿成长规律,巧用强化手段,树立榜样示范,将卫生习惯培养融入日常点滴。展望未来,愿家庭与幼儿园继续保持深度协作,持续创新优化教育方法,为幼儿营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幼儿定能从小筑牢卫生习惯根基,以健康体魄迈向美好的未来,开启精彩人生旅程。

参考文献:

[1]王新君.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J].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四),2022(10):12-13.

[2]蔡军霞.浅谈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J].文理导航(下旬),202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