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传播工作的影响研究

作者

德吉卓嘎

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网络传播工作的方式和格局。本文从传播渠道多元化、表达形式丰富化、互动参与便捷化和数据分析精准化四个维度,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对网络传播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内容表达方式、优化技术支撑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工作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网络传播;传播创新;数据分析;优化对策

引言:《“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播格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10.92亿人,而互联网普及率为77.5%,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对网络传播工作的影响,对于创新宣传理念、提升传播效能、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传播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传播渠道日益多元,信息覆盖更加广泛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从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到2011年微信的推出,再到2016年抖音的诞生,新媒体平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新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上的限制,一条信息可以在数小时内实现全网覆盖。2023年春节期间,中国全网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8.92亿,其中短视频平台抖音表现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新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网络传播工作开辟了新天地,使信息传播更具即时性和穿透力。

(二)传播形式更加丰富,表达方式更加生动

新媒体技术推动了传播形式的革命性变革,从单一的文字传播发展到图文、音视频的多维呈现。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超过85%的用户更倾向于观看视频内容,其中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最受欢迎。政务新媒体的创新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中国高铁发展历程”创意H5作品,融合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阅读量突破2000万。新媒体宣传已从单向输出转向沉浸式体验,如VR党建教育基地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历史。这种立体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也让严肃的主题变得生动活泼,受众接受度显著提升。

(三)传播互动更加便捷,用户参与度提升

新媒体平台构建了前所未有的互动生态,颠覆了传统媒体“自说自话”的单向传播模式。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和公众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微博在两会期间作为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我为两会建言”专题互动量超过500万次,而微博话题“两会进行时”的阅读量和讨论量分别达到150亿和3000万。此外,据新浪微博2023年度报告显示,平台日均互动量达到46亿次,其中政务类话题互动占比达15%。这些数据表明,新媒体平台在两会期间不仅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更培养了用户的参与习惯,充分体现了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和黏性优势。

(四)传播效果更可衡量,数据分析更精准

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传播效果的精准量化,使网络传播从“经验主导”迈向“数据驱动”。根据清博大数据研究院《2023年政务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各级政务新媒体通过专业数据分析平台,可实时监测内容传播轨迹。以某省级政务号为例,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工作日12:00-13:30和20:00-21:30是用户活跃高峰,据此优化发布时间后,内容平均阅读量提升了42%。在2023年第四季度,各大互联网公司继续加强智能算法的应用,以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推荐的准确性。通过社交媒体热度指数(SMI)、用户画像分析、互动深度跟踪等多维数据,宣传部门可以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策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这种数据支撑的精准传播,显著提升了网络传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提升新媒体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化的培养机制。首先,应建立“校企联动”培养模式,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开展定向培养合作,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新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实务内容。其次,推行“导师带徒”制度,选拔业务骨干担任新员工的指导教师,通过“手把手”传授经验,帮助新人快速成长。同时,建立定期轮岗机制,让工作人员在内容创作、平台运营、数据分析等不同岗位间轮换,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培训方面,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实战培训,组织优秀案例分享会,选派骨干人才参加专业机构的认证课程[1]。以北京市某区为例,该区建立了新媒体人才培训基地,并定期组织“新媒体运营实战营”。在实战营中,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进行实操指导,旨在提升基层新媒体账号的运营能力。这种培训模式得到了参与者的积极响应,有助于提高新媒体内容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同时,设立新媒体创新基金,对优秀创意和作品给予奖励,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增强传播吸引力

创新内容表达首先要建立“内容研发实验室”机制,组建跨领域创作团队,将设计师、文案、视频制作等专业人才有机整合。在创作流程上,引入“爆款内容孵化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热点话题和用户兴趣,结合“内容原型分析法”进行创意策划。例如,在四川省,一部名为《川西奇遇记》的微短剧,作为天府文化系列宣传的一部分,成功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沉浸式的叙事体验。这部短剧通过场景再现和人物对话等手法,展现了四川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上线仅半个月的时间内,该短剧及其衍生作品《川潮三百年》的全网浏览量就突破了4.5亿次,其中《川西奇遇记》单独的传播量超过了2.5亿次,充分体现了四川省在利用新媒体推广地方文化方面的成功。在表现形式上,推行“内容IP化”策略,打造系列化、延展性强的内容产品。同时,建立“用户共创平台”,通过互动征集、创意众筹等方式,邀请用户参与内容创作,提升传播效果[2]。在创新探索中,要注重运用沉浸式体验、互动游戏等新技术手段,如利用AR技术开发“城市文化寻宝”小程序,让用户在趣味互动中加深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打造智能化技术支撑体系需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大平台+小程序”的技术架构。在内容管理层面,搭建集中式内容管理平台(CMS),实现一次采集、多端发布的智能分发机制。例如广东省积极推进融媒体技术发展,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两端一云”方案、广东南粤融媒云平台的建立,以及珠海传媒集团的“九霄”融媒体生态系统,这些都显著提升了内容发布效率和媒体管理能力。运维保障上,采用容器化部署方案,通过负载均衡技术确保大流量访问下的系统稳定性[3]。同时,构建“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整合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安全组件,实现全方位安全防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入智能审核机器人,对内容进行智能化预警和处理,提高违规内容的识别准确率。在重大活动期间,启动“双活”灾备机制,通过异地多活的部署方案,确保平台7×24小时稳定运行。

结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传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便捷的互动机制和精准的数据分析为提升宣传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技术更新迭代加快、受众需求多元化、信息安全风险加大等问题也对网络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必须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推动网络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开放、互动、精准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参考文献:

[1]白竹雪,吕函朔,董锦芳,等.新媒体赋能梅花鹿产业网络传播策略研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02):164-166.

[2]穆志伟.对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传播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20,(12):67-69.

[3]刘天宇.新媒体环境下阜新市清河门区网络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德吉卓嘎(1991年8月-),女,藏族,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