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音乐素养提升,探索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密码
蒋宏兰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128
【摘要】本文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并以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为切入点,分析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学生音乐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个体差异,同时音乐教育思想与方法未能跟上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小学音乐教学过度关注“超前学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系统化的音乐课程体系,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音乐素养;激发兴趣
引言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着学段间衔接不畅、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导致学生音乐素养发展不均衡,影响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以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为目标,探讨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问题,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目前,许多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出现断层,影响音乐素养的持续提升。中小学音乐课程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例如,小学阶段可能过度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忽视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则可能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音乐文化的传承和音乐与生活的联系。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出现断层,导致音乐素养发展不均衡。
(二)学生音乐素养现状
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也是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对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术语、乐器知识等了解有限,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了较为系统的音乐技能训练,而部分学生则缺乏基本的音乐技能,导致学生之间的音乐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课时不足,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导致音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思想与方法未能跟上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理念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尚未完全适应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导致音乐教育衔接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学校仍然将音乐教育视为一门技能训练课程,过度关注学生的演唱、演奏等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审美能力、创造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音乐教育思想与方法的问题,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不全面,难以适应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
(二)小学音乐教学过度关注“超前学习”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通常较简单,如儿歌和适合小学生的流行歌曲,主要侧重于有感情的演唱。然而,进入初中后,教学内容迅速转变,包括世界名曲、地方民歌、西方音乐等,这些内容在小学阶段接触较少,导致学生在音乐欣赏和理解上的难度大大增加。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主要以演唱为主,欣赏为辅。而到了初中,则转变为以欣赏为主,演唱为辅。这种教学形式的变化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的表达。
三、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效衔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一)明确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与素养的融合
明确课程目标和注重知识技能与素养的融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课程目标,教师要设定具体、可达成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确保小学和初中音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确保课程目标涵盖音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跨学科的学习。教学内容应平衡音乐理论、技巧训练与音乐欣赏、创作和表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音乐素养。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定期评估学生的音乐学习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学段间的有效衔接
优化课程结构以实现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可以提升中小学学生音乐素养。为确保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连贯性与深度,课程设计需注重纵向连贯性,确保小学、初中和高中音乐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关键知识点和技能应随着学段的升高而逐步深化与扩展。同时,建立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语文、历史、艺术等,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通过跨学科项目促进音乐知识技能的多元化应用。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进行层次性安排,避免小学阶段的过度超前,同时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评价体系应多元化、连续性,关注学生的成绩、学习过程、态度和创造力,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衔接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是丰富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工具、网络资源、音乐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二是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音乐游戏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三是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项目,如特定乐器的学习、音乐创作、合唱团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四是实践表演,定期组织音乐会、合唱比赛、乐器演奏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增强舞台表现力和自信心。四是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编排、即兴演奏等创造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音乐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中小学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有效衔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核心素养理念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使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们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后,通过实施有效的衔接策略,可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音乐学科“小初衔接”的基本原则与纾困路径[J]. 王欢.中国音乐教育,2022(01)
[2] 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的“三维”探究[J]. 雷天胜;张琴.中国音乐教育,2021(10)
[3] 九年一贯制学校递进式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以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为例[J]. 谢婧.中国音乐教育,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