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学生党支部发挥三全育人功能的路径探析

作者

刘姝婷 杨旭明 李慧雪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0

206 年习近平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培养新时代有为青年提出了要求。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需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主阵地,是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基层党组织,应当切实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斗堡垒作用。新时代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育人功效,致力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生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全员育人功能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高校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2]。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动员和整合全校教职工的力量以形成育人合力是高校育人的必由之路。充分挖掘校园学习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坚持与完善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常态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按照要求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探索“党建 + 育人”的创新模式。例如,定期邀请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民主生活会、学生思想动态探讨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讨会等,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主题与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例如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成长问题,为学生搭建自我提升、共同进步的交流平台。

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首先党员教师应持续加强其党性修养与宗旨意识教育,深刻认识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其次,学生党员在集体中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学生党员雷锋突击队”等,明确学生党员在学习活动、社团活动、公益事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课堂学习、专业实践、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作表率、当标杆。

优化学生党员发展考核体系。在发展新学生党员时,必须将学生日常表现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不能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全面考察其政治立场、思想品德、以及在集体中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引入师生评议、日常行为观察等环节,加大任课教师、专业负责人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估考核,将真正乐于奉献、品德高尚的优秀学生吸纳进党组织。

二、精准把握成长规律,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

全过程育人强调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阶段,乃至延伸到职业生涯初期,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设置有所侧重的育人内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持久深远的,学生党支部应主动参与营造风清气正、向学向上的校园环境,构建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为全过程育人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评价体系,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优化学风校风,促进知识文化共享。加强学术诚信教育,严格考试纪律,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遵规守纪的纪律意识,并将其作为学生入党环节的重要考核标准。在支部内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科研、文化艺术、知识竞赛等活动,凸显专业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学生形成博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优良学风。

依托专业特色,融合学校历史文化。学生党支部可以邀请行业领军校友讲述奋斗故事与家国情怀,组织学生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学生党支部可以与校史馆联动合作,让学生参与校史文化活动,例如,策划拍摄展现大学生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的微视频、短视频;撰写推送校园文化故事,分享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参与校史文化解说,将校训精神从抽象的词汇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体叙事,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与理解,将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合评价内容,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打破“唯分数”论,建立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素质、劳动实践、创新能力等多维度于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深化“第二课堂”教学空间,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的成果,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性,建立学生成长发展档案,跟踪记录其成长轨迹,进行纵向比较,肯定进步,指出不足,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完善。引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激励和引导学生持续向前发展,实现育人目标在各阶段的有机衔接和层层递进。

三、统筹构建育人网格,达到全方位育人成效

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完整”[3]。学生党支部应当深度参与育人工作,形成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的育人网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上课下联动。在课堂教学方面,支部党员应带头营造良好学风,协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在班集体中,支部党员应该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凝聚班风。课后生活中,支部可以开展主题研讨、谈心谈话、结对帮扶等活动,例如朋辈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等为学生解疑答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吸力、针对性和亲和力。同时,学生党支部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群众、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动向,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为党组织吸纳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线上线下融合。学生党支部应积极拓展网络育人新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理论宣传、舆论引导与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以通过钉钉工作群、微信群聊、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平台传播学习内容,打造“互联网 + 党建”的网络空间,提升政治理论学习的时效性。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创作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深度学习、全面学习。同时,学生党支部应注重线下学习平台的利用,将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形成学生党支部的向心力。

理论实践结合。学生党支部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以学生党支部为依托,申报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触社会、服务人民中受教育、长才干。

学生党支部应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培养本领过硬、德才兼备、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最终实现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8:480.

[2]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 试行 [M]. 人民出版社 , 2018:12.

[3]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M]. 人民出版社 ,2019:73.

个人简历:

刘姝婷,女,出生 1999 年,民族:汉;籍贯:河北保定;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现就职于,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研究。

杨旭明,男;出生于1990 年,民族:汉族;籍贯:河北衡水;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现就职于,主要从事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慧雪,女;出生1990 年,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现就职于,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