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风险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作者

刘俊杰

武汉日特固防音配件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40

摘要:随着各类高风险作业的广泛开展,作业人员的安全问题成为各行业亟待解决的重点。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安全培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章对高风险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旨在识别当前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分析培训的内容、方法、频次及其效果,发现许多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内容单一、实践操作不足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包括差异化培训内容设置、创新培训手段以及建立完善评估反馈机制等改进措施,期望为提升高风险作业人员的安全水平、减少安全事故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风险作业;安全培训;效果评估;改进措施;安全管理

高风险作业通常指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工作类型,涵盖了建筑、矿山、化工、电力等多个领域。这些作业因其高危性,要求作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尽管现代技术和设备在不断发展,减少了部分作业风险,但人因问题仍然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许多企业中,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仍存在差距,造成了大量的安全事故。因此,通过有效的安全培训,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保障生产安全、减少事故的重要措施。然而,现有的安全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的最大化,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一、安全培训的现状与效果评估

(一)当前安全培训的实施现状

高风险作业的安全培训是为了帮助作业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规范,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减少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然而,许多企业在安全培训的实施中,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大多数安全培训依然围绕常规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法律法规展开,缺乏针对不同作业类型的专项培训。以建筑行业为例,施工现场的高风险作业如高空作业、电气设备操作和起重吊装等,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普适性的安全培训进行传授,而这些作业有其独特的风险特征,亟需更加专业化的培训内容。例如,高空作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安全知识不仅仅包括防止跌落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高空作业中的气候变化、风速、设备状态等环境因素对安全的影响。相比之下,电气作业人员需要通过培训熟悉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常见故障的判断以及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方法等。由于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很多作业人员未能有效掌握应急操作的技能,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1]。

其次,安全培训的方式相对传统,主要通过讲座、视频播放等形式进行,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操作。尽管现代企业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加入了模拟演练环节,但由于高风险作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仍然未能建立完善的实操训练系统。例如,在化学品储存与处理作业中,安全培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有专门的火灾应急处理演练、泄漏事故处置演练等内容。然而,由于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很多企业未能为员工提供完整的模拟训练环境,这使得作业人员在面对突发事故时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

最后,培训频次和时长的安排不合理也是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的因素之一。大部分企业的安全培训仅限于新员工入职时的一次性培训,之后没有进行定期的复训或跟进培训。这种培训安排方式导致许多作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逐渐遗忘了培训内容,未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二)安全培训的效果评估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手段,通常通过设计一份包含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和心理安全等方面内容的问卷,要求作业人员填写。通过收集反馈信息,可以对员工在培训前后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和工作态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在一些大型企业中,问卷调查法已被广泛应用,用于了解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事故处理能力和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

2、面谈法与观察法

面谈法通过与作业人员一对一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及其应用能力。而观察法则是通过对作业现场的直接观察,判断员工是否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是否存在违章操作等行为。这种评估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表现。尤其是在一些高风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观察法能够有效识别培训效果不足的领域。

3、数据统计与事故分析

通过对过去一定时间内的事故数据进行统计,评估培训效果对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例如,分析培训前后同一类作业发生的事故数量、事故类型及其造成的损失,是否存在显著减少的趋势。这种方法更侧重于从整体角度评估培训的效果,并通过数据提供量化的依据。对于长期发生的高风险作业行业,事故数据分析能够揭示安全培训的实际成效。

(三)当前安全培训效果评估结果

1、培训前后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大部分作业人员在接受安全培训后,对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心理安全和应急处置方面,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部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仍然存在滞后现象,尤其是在繁忙的生产周期内,一些作业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忽视潜在的安全风险。

2、培训对作业人员操作技能的提升

通过面谈法和观察法评估,发现培训对操作技能的提升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高度依赖技术操作的岗位,如电力维修和高空作业,作业人员能够理解培训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熟练度。由于缺乏足够的实操演练,许多作业人员在实际操作时依旧存在操作不规范、应急反应不及时等问题。

3、培训对减少安全事故的效果分析

根据事故数据分析,虽然一些企业的安全培训实施后,事故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一些高风险作业密集的行业,事故发生率并未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这表明现有的安全培训对减少事故的效果尚不理想,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

(四)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企业的安全培训内容过于笼统,未能针对不同高风险作业岗位的特点制定专项培训课程。对于特殊岗位的作业人员,如化学品处理、矿山作业等行业,缺乏行业特定的安全操作培训,导致作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有效应对特殊情况。

2、培训方式单一,实践操作不足

现有的培训方式主要依赖讲座和视频教学,缺乏现场模拟演练与实操环节。高风险作业的特殊性要求作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2]。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需要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但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模拟演练来加以锻炼。

3、培训评估不完善,后续跟踪缺乏

现行的培训评估多集中在培训后的短期效果,如考试成绩和作业人员反馈,缺乏长期跟踪与反馈机制。培训后,员工是否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否能够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安全操作,往往无法通过短期评估得出明确结论。因此,需要建立长期评估机制,对作业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改进措施与优化路径

(一)完善安全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高风险作业岗位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基础。企业应根据作业类型、作业环境以及岗位要求,设计专业化的培训课程。以建筑行业为例,对于高空作业的人员,培训内容应侧重于高空坠落的防护措施和吊装作业的安全操作规范。高空作业通常面临着人员坠落、物体打击等风险,因此,培训不仅要传授高空作业防护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安全带、生命线、落物保护网等,还要讲解高空作业环境的安全评估与风险识别。例如,吊装作业中,培训应包括吊装设备的检查与操作规范,起重机的选用与配置,吊装作业前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作业人员要学会如何判断天气变化、环境风险,以及如何在高空作业过程中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作业安全。

对于电力行业的作业人员,则应加强电气设备故障排查和电力事故应急处理的培训。电力作业的安全风险较大,特别是在高压线路维护、电气设备安装等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触电事故。因此,培训应详细讲解电气设备的常见故障,如断电、电压不稳定、漏电等,并通过案例分析使作业人员了解故障排查的具体步骤和应对措施。例如,培训中可以模拟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场景,教会作业人员如何通过工具检测电流、电压,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断电操作,以及如何使用电气绝缘工具保护自己。

(二)创新培训方法与手段

为了提高安全培训的效果,企业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培训方式。近年来,虚拟现实(VR)技术已逐步应用于高风险作业人员的培训中,特别是在涉及高空作业、电气作业等领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作业人员可以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操作,体验高危环境下的应急操作,提升操作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一个沉浸式的训练环境,使作业人员能够在无实际危险的情况下,模拟真实的高危作业场景。举例来说,在电力行业中,作业人员可以通过VR技术体验在高压电力线路上进行设备检修的情境,遇到设备故障时,需要迅速判断并采取合适的操作方法。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有效避免培训中的实际风险。

此外,企业应根据作业人员的实际情况,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线上培训便于作业人员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尤其适用于一些常规安全知识的普及。例如,可以通过企业的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消防安全、急救知识等基础安全课程的学习,员工可以在工作空闲时随时进行自学,灵活性较高。而线下培训则可以组织现场演练,增加实际操作的机会,帮助作业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3]。特别是在一些危险性较高的操作中,如吊装、起重、电气作业等,线下培训能够通过实地操作,帮助员工掌握技能,并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安全培训的长期效果,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评估不仅应关注培训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应通过观察法、数据分析等手段,评估作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行为表现。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现场观察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员工,确保培训内容真正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以建筑施工行业为例,安全检查不仅要关注员工是否遵循了基本的安全操作规程,还应着重评估员工对环境风险的识别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4]。通过对员工实际操作的观察,评估其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应建立培训后续跟踪机制,对作业人员进行定期复训和回访,确保安全培训的长期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巩固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还能及时更新其安全技能,适应行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例如,可以设立年度复训计划,要求所有高风险岗位的员工每年接受一次专项复训,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行业技术的变化,掌握最新的安全操作技术和应急处理技能。

(四)增强培训的持续性与全面性

除了入职培训外,企业应为所有高风险作业人员制定持续的培训计划。定期的复训和专项培训,不仅能帮助员工更新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员工对安全的持续关注,避免“安全松懈”的情况发生。在一些高风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行业,由于环境复杂且变化多端,作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措施。企业应为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针对性强、内容全面的长期培训计划,确保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更新。例如,对于石油钻井平台的作业人员来说,不仅要接受入职培训,还应根据工作经验和岗位需求,逐步参与到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安全培训中,保证其在工作中始终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此外,培训内容应全面覆盖作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深度的培训,确保员工在各个岗位上的安全操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5]。例如,针对新员工,重点培训基础安全知识和常规操作规范;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员工,则可增加一些专项培训,涵盖更复杂的安全操作规程,如事故应急处置、高风险环境下的特殊操作技能等。

总结:高风险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是保障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建立有效评估与反馈机制,企业能够显著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持续的、差异化的培训不仅能帮助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还能确保其在高压环境中作出正确决策。最终,通过全面且系统的培训管理,企业能够降低安全风险,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宇.电力调度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4.06.038.

[2]曾翀.建筑工人安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23.004430.

[3]郑玉奇.油田企业安全培训措施优化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24.01.008.

[4]乔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培训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2023.08.009.

[5]杨程钟.建筑施工领域安全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护,2022,(0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