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于文艺学与语文教学间共舞

作者

黄怡汝

22汉师3班22040103019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前进,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大国竞争力的坚实后盾,从本质上这是创新才能的人才的积累与较量。美学教育,作为孕育审美鉴赏力与幻想力的温床,构成了拓宽知识视野与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石,这一切均植根于美学教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因此本文将基于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塑造的教学策略研究,论证如何运用古文教学课堂打破创新人才培养困境。

关键词:美学教育;古文;课堂;创新型人才。

一、涉及的文艺学与语文教学内容

(一)涉及的文艺学理论及出处

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第六章,第180 - 185页 )中,该章节对意象进行了系统阐述,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意象在文学作品中起到构建情境、传达情感、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二)语文教学内容出处及介绍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具体页码:[X] ) 。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曲作品,被誉为“秋思之祖” 。作品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二、两者结合的分析

(一)文艺学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可能性、合理性

首先运用意象理论进行教学,可采用小组讨论、意象分析竞赛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将文艺学意象理论与语文教学结合,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文学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这首散曲时,接触到意象这一文学概念,了解其作用和类型,在后续学习其他诗词作品时,可运用意象理论进行自主赏析,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不同于单纯的字词解释和诗意串讲,意象理论的讲解能让学生从更专业的文学视角看待作品,激发他们探索文学奥秘的兴趣,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因此意象理论能助力学生理解《天净沙·秋思》意境的营造。

(二)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理论讲解的度,不能让理论喧宾夺主,应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本身为主。讲解意象理论时,要结合具体作品实例,深入浅出,多举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指导和启发,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三、结合的形态与成果

(一)在教案设计中的体现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识别《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强调通过意象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导入环节,展示一些含有常见意象的图片(如明月、柳树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意象常表达的情感,引出意象概念。在文本研读环节,让学生自主找出《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并分组讨论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二)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意象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天净沙·秋思》中意象的理解,将诗中的画面画出来。通过绘画,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意境,同时也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可以进行意象改写创作,在学生理解意象的基础上,开展“意象改写创作”活动。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几个意象,重新组合并进行创作,写成一首短诗或一段小散文。这一活动能加深学生对意象表意性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第三,可以利用AI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天净沙·秋思》的虚拟场景。学生通过佩戴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场景,如走在“古道”上,感受“西风”吹拂,观察“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体验后,组织学生分享感受,进一步探讨意象对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作用。

第四,可以开展AI角色扮演活动,借助AI语音交互技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以及家中等待的亲人等角色,通过与AI设定的情境进行对话交流,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例如,“断肠人”向AI模拟的家人倾诉旅途中看到的意象及内心感受,家人给予回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羁旅愁思。

四、总结

只有充分欣赏美、认识美、感知美、体验美,才能拥有创造美的精神动力。通过将意象理论与《天净沙·秋思》教学相结合,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实现文艺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最终达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和育人价值。